保尔·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高更诞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是个新闻记者,母亲是个秘鲁作家的女儿。高更的绘画以其原始性与象征性的倾向,以及所谓“综合主义”的画风,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高更早年当过水手,做过商人。1871年,他来到巴黎,成为一名证卷经纪人。这时,他在好友施弗纳克影响下,对绘画产生兴趣。1883年,一直是业余作画的高更,突然抛弃了他那前途远大而令人羡慕的银行职务,而决定去做一名职业画家,此时,他已35岁。他起初迷恋印象主义画风,参加过几次印象派的画展,后来由于受象征主义美学观念的驱使,而离开印象主义,反对印象主义那种客观再现自然的艺术追求,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1、永远不再 1897年 保罗·高更 法国 60.5×116cm 布 油彩 伦敦 科陶德学美术馆藏
这幅作品是古典主义的庄重与粗犷的原始野性的完美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颇具壁画的厚重与雄浑的特点。据说,这幅画还寓意着另一个意思:这一年,高更心爱的女儿艾丽娜死去了,他从此不再与妻子联系,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加上经济拮据,终于陷入绝境。1898年1月,他企图自杀,被救之后,心理上埋下了决不回头的意志种子。这幅作品主义表现了他的这一内心世界。
2、贞洁的沦丧 1891年 保罗·高更 法国 90×130cm 布 油彩 诺福克 克莱斯勒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神秘含义的作品,画家描绘了一位裸体少女的形象。画家以梦幻的手法,赋予画面以寂静的气氛,少女无拘无束地躺在原野上,享受着空旷寂寥的自由与愉快。所谓《贞洁的沦丧》,意指画家内心纯正的愿望,在虚伪丑恶的都市喧嚣中早已被玷污了,然而这个愿望正像岛上的土著少女一样洁白无暇。画面上那只小狐狸,意味着环境的原始野性。作品色彩单纯,呈现出平面感,原始人取代了农民形象,大自然成为人间乐园,显示了画家无忧无虑的心境。
3、塔希提岛的牧歌 1892年 保罗·高更 法国 87.5×113.7cm 布 油彩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画家以单纯的平面化手法,描绘了塔希提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在装饰性的画面中,表现了画家对风光的热爱。两位少女,一个似乎刚洗衣归来,一个正在吹牧笛,树上开满鲜花,猎犬在草地上,一切都显得宁静浪漫。画面富有异域情调,并透出一种神秘的气息,展示出东方艺术的单纯美和装饰性的魅力。
4、热带植物 1887年 保罗·高更 法国 116×89cm 布 油彩 爱丁堡 苏格兰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高更以装饰性的色彩,描绘了热带植物与热带风光,造成一个既靠色彩、也靠结构的物质空间。色彩的装饰性与近于平面的处理,显得有几分神秘化。这种简化了的手法,强化了气氛,表现了异域情调,使浓郁的自然景物充满着主观的装饰味道。
5、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897年 保罗·高更 法国
139×375cm 布 油彩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据画家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作品。因为此前,高更迫于贫困交加,绝望到了自杀的地步,被救之后,产生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把在梦中的幻想与在塔希提生活的感受综合为这样的构图,并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为题,构思成这件巨作。画面色彩单纯而富神秘气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暗寓着画家哲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6、阿韦·玛利亚 1891年 保罗·高更法国 113.7×87.7cm 布 油彩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这幅画面体现出一种宗教意境与现实的综合。似乎是在原始秘境中的宗教祈神活动:右边肩负孩子的母亲,穿着鲜艳的红色塔帕裙,左侧中景是几个祈神的半裸妇女,宛如来自寺院的浮雕一般,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原始神性。背景的色彩斑驳绚丽,没有透视的平面效果富有装饰性,人物的表现与环境的描绘都是一种综合性的暗示。造型富于虚构和象征意义,以平涂的色彩进行单纯的渲染,加强了画面的神秘性和奇异性。
7、君在何方 高更 油画 1892-1893年 91×72厘米 列宁格勒赫尔塔基博物馆
8、黄色基督 高更 油画 1889年 92×74厘米 布法罗欧布莱特—诺言克斯美术画廊藏
流浪的异乡人——高更:
保罗·高更(P.Gauguin ,1848~1903)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1848年6月7日诞生于巴黎罗纳德大街56号宅,保罗·高更·格罗维兹,曾担任共和派报纸《国际》的撰稿人,高更诞生后不久,拿破仑第三称帝,残酷镇压共和派战士,高更全家移居南美洲,母亲玛利·沙爱尔是一位妇女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航海途中,高更的父亲在船上病故。母亲带着高更姐弟,住在秘鲁的首都利马。6年后,为了继承祖父的遗产,他们全家又回到法国。高更被送入神学校寄宿学习。1865年,他中止学业,在阿布尔港登上一条远洋船任见习水手。从17岁至23岁这一段时期,他一直在海上航行,并且在普法战争中成为拿破仑号巡洋舰上的一名三等水兵。后来,由于母亲病故,他离开海军到一个商行去当店员,并娶了一位富有的丹麦少女为妻。总之,一直到了1876年他28岁遇到居斯塔夫·阿罗萨先生之前,高更几乎从未想到过要当一名画家。阿罗萨先生是高更的保护人,也是一位文学和艺术的爱好者和收藏家。他把德拉克洛瓦、科罗、库尔贝等人的作品介绍给高更,使高更惊喜不已。随后,他又会见了印象派画家毕沙罗,他们一同作画,并且在毕沙罗的启发下,高更发现自己的一生只能属于艺术。他下定决心、刻苦自学,给自己定下了“每天都要作画”的戒律。这一年,高更的作品《维罗弗勒风景》第一次被展览会接受。1879‘年, 在第四次印象派画家作品展览会上,还展出了高更的一件雕刻作品。而第五次印象派画展时,高更的入选作品便有7件油画和1件雕刻,第六次印象派画展时有8件油画、2件雕塑入选,第七次印象派画展时有12件油画、1件雕塑……,直到1886年第八次印象派画展,他和塞尚、凡高一起,发生了同印象主义的决裂。
1883年, 高更辞去了他在商行的职务,专心作画。当时,他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第四个孩子将在年底呱呱坠地。他毅然抛弃家庭和妻子,同凡高一起去阿尔写生。1888年,他到法国北部布列塔尼地区写生,在那里画成了决定他象征主义风格的《雅各与天使的搏斗》 (亦称《听布道后的幻想》)一画,画中为表现主观的幻觉形象而把草地画成红色,修女的白色帽子、黑色道袍同红色构成强烈的装饰效果,类似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彩色嵌玻璃画。1891年的一期《法兰西信使报》的评论中,称高更的绘画是“理想的、象征的、综合的、主观的和装饰性的”。这一评论基本上正确地概括了高更的风格。
1891年4月4日, 43岁的高更搭乘一艘法国货船来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塔希提,这是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中的一个热带岛屿,岛上有茂密的丛林和溪流,纯朴而善良的塔希提人还处于相当原始的农业社会,高更对这里的原始风味十分喜爱,他挤命作画,几乎废寝忘食。两年后,他带着大批这样的作品重返巴黎,在丢朗-吕厄画廓举行展览,但却未能得到巴黎艺术界的理解。只有像波纳尔等“纳比派”画家表现出狂热的仰慕。
1895年,他重返塔希提,更专注、执着地沿着自己的道路走去,直到1903年5月8日因发作心脏病去世(一说为麻疯病)。他的作品由著名收藏家、画商拉沃尔清理,在巴黎举行规模很大的展览会,终于得到人们的承认。色彩如此鲜明、纯粹,如同发着刺目的光彩,高更的这种色彩技法,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画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