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自从建筑师丁.乌特松用自然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她宛如天鹅般高雅的外形后,悉尼歌剧院便成为了澳洲,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不为世人所知的是,设计师乌特松不愿因建设资金问题修改设计方案与州政府吵翻后,愤然辞职离开澳大利亚,再也没有重登这块大陆,至今没有亲眼实地看看这座自己呕心沥血奉献的闻名遐迩的建筑奇迹。遗憾!
2、悉尼歌剧院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块小半岛上,三面环海,南端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象一枚枚屹立在海滩上的洁白大贝壳,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富有诗意。
3、为兴建这座歌剧院于1955年举行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从233个方案中选定丹麦建筑师J.乌特松的设计。1966年乌特松辞去剧院总建筑师职务,剩下的室内设计由澳大利亚建筑师完成。
4、悉尼歌剧院1959年3月破土动工,历时14年,耗资1亿多澳元,1973年10月落成揭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专程前来剪彩。
5、悉尼歌剧院建筑总面积88258平方米,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土平台上。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室外水泥阶梯。
6、乌特松参加设计竞赛方案过于简略,后来在工程进行中遇到了一系列复杂而困难性技术课题。例如起初设想那些巨大的壳片是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只能将每一个壳片划分为一条条钢筋混凝土的肋券,再分段预制,然后才能组合成整体。为了减少施工的困难,又将全部壳片改为同样的曲革,使每一个壳片都相当于假想半径为76米的圆球表面的一部分。为研究和设计这些壳片的结构,用去8年时间,施工也费时3年多。工程预算700万美元,实际费用达12000万美元。
7、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8、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9、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其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10、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象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音乐厅装潢华丽,有2690个席位。
11、休息室设在壳体开口处,配有大片玻璃墙面,由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法国制造的玻璃板镶成,临墙眺望,白天绚丽的悉尼湾风光一览无遗;夜晚市内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
12、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除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入夜,到这里来的人,不只是看演出,还来贝尼朗餐厅吃饭和观赏夜景。
13、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
14、2003年4月,悉尼歌剧院设计大师乌特松先生获2003普利策建筑学奖。普力策奖是对乌特松和他的杰作的最终承认。
被誉为建筑学“诺贝尔奖”的普力策建筑学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是专为在建筑学上独具想象力、非凡才干和杰出奉献的建筑设计大师设立的。
今年4月9日是乌特松先生85岁生日。普力策建筑学奖的颁发是送给这位大师的最佳生日礼物。
乌特松于1960年设计出在建筑史上大放异彩的悉尼歌剧院方案。对于这位丹麦建筑设计大师来说,这座白色风帆式的建筑使他苦乐参半。1966年,在歌剧院的施工过程中,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因财政困难为由要求乌特松修改设计方案,压缩建筑资金。但追求完美的乌特松无法接受州政府的意见,与州建筑部长休斯吵翻之后,辞职离开澳大利亚。后来的工程由澳大利亚建筑设计师协助进行。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全面竣工。自离开之后,乌特松再也没有重登这块大陆,亲眼看看这座闻名遐迩的建筑奇迹。
普力策奖审查委员弗兰克·格里说,乌特松先生设计了一个超越时代、超越科技发展的建筑奇迹。他不顾任何恶意攻击和消极批评,坚持建造一座一改传统风格的建筑。
皇家澳大利亚建筑学院院长格莱汉姆·嘉恩说,乌特松先生的经历表明,冲破世俗,把新的梦想带进城市是极其困难的。普力策奖是对乌特松和他的杰作的最终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