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恋总统 蔡小飞祭 超级女声 超女画册 人体盛宴 神舟六号 天仙MM 天仙妹妹 庞秀玉专辑

庞秀玉:“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

    近段时间,打开任何一个中文网站,你都会看到一个名字:庞秀玉。新闻和评论铺天盖地,传播和评说着同一个让人惊讶的故事:昔日的少年作家、青少年学习的楷模,如今26岁已是3个孩子的未婚妈妈……

1、今年26岁的天津女士庞秀玉

 

2、庞秀玉和三个孩子在一起

 

3、昔日14岁时的少女作家

 

4、庞秀玉14岁时出版的《希望———庞秀玉习作选》

 

5、庞秀玉最新笔迹

 

6、媒体关于庞秀玉铺天盖地的报道

 

一、《“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庞秀玉系列报道

报道之一: "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
"妈妈回来了!"
"带好东西回来了吗?"三个差不多高的孩子从一个破旧的院子跑了出来,一个拽住妈妈的衣角,两个在抢她手里的塑料袋.孩子的妈妈无奈地回过头,抱歉地朝记者苦笑起来.
尽管已是上午 10点,但这间每月租金 100元的小屋里依旧黑乎乎的.
没人知道,这就是十一年前在天津乃至全国都红极一时的少年作家庞秀玉的临时居所.
更没有人会知道,这位昔日的"神童"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未婚妈妈.
三个孩子不知肉味"开灯,太黑了,开灯." 5岁半的庞儒佛伸着胳膊,使劲朝上蹦了两下,终于拽到灯绳,昏黄的灯光投射到房间里.
"哇,包子!"三个孩子打开妈妈带回的塑料袋,同时发出了惊喜的尖叫,随即就每人抓起一个,用力地往嘴里塞.
庞秀玉搬来一个小板凳,坐在屋门口,用废报纸折成的扇子驱赶嗡嗡乱叫的苍蝇.
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吃相,庞秀玉蹙起眉头.她告诉记者,孩子们已经整整两个星期没有尝到肉味了.
"妈妈,你吃.""妈妈,吃我的." 4岁半的庞广韵、庞广雅是一对双胞胎小姐妹,小模样如出一辙.
小姐俩看出妈妈一直没动一口"美食",争抢着把手里咬了一半的包子往她的嘴里送,包子里的油顺着她们的小手一直流到胳膊肘.
眼看着天真的女儿,庞秀玉扭过头,泪水夺眶而出.
两个女儿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吓得同时把包子扔到地上,跟着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不哭."年幼的儿子很有"大哥"的风范,伸手拉开妹妹,撩起自己的小衣服帮着妈妈擦眼泪.
母亲重病自学打针房东家的收音机传来了整点报时的声音.
"天哪, 11点了."庞秀玉好像突然间意识到什么,蹭地站了起来,急匆匆地迈进屋,
"妈,该打针了."记者这才注意到,床铺中间挂着的布帘里面还躺着一位中年妇女,她是庞秀玉的母亲朱莉莉.
52岁的朱女士极瘦,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浑浊的双眼深陷在眼眶里.听到女儿的呼唤,她用力撑住床铺,艰难地坐了起来.在她掀开那条旧被单时,记者注意到,她的双手十指关节已经肿胀变形,没有一个手指可以伸直.
朱女士坐到床边,伸出了右臂.庞秀玉从床下抱出一个纸盒,取出针头和针剂,熟练地削开针剂,吸入药水,然后又用酒精棉球在母亲的手臂上轻擦几下,将针头缓缓刺入肌肉,轻推针管.
朱女士患有严重的 i型糖尿病,每隔几个小时就要注射一次胰岛素,不然随时可能昏厥.这两天她有点感冒,身体越发虚弱,去不起医院,庞秀玉自己学会了打针、输液."这些年,我什么都会了."
问她跟谁学会的,她说:"还用跟谁学,护士给她打针,我看都看会了."
痛苦经历不堪回首"我们娘俩啊,命都这么苦!"朱女士说着,想穿鞋下地,断了带的布鞋就在床边,可她的两只脚在地上蹭了半天都没找到,还是广韵、广雅小姐妹帮着递了过来,十几年来糖尿病已经严重损害了她的双眼视力.
说起这几年的日子,朱女士不停呢喃着一个"难"字.
从她的讲述中,记者逐步明白了她们这几年的生活轨迹. 1998年,她和丈夫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他有了外遇,整天和我们娘俩吵,动不动就拳打脚踢,没黑没白啊,实在过不下去了."
1998年 4月,夫妻二人最终协议离婚.
朱女士带着庞秀玉离开了家,四处租房度日.受家庭变动以及社会活动过多等诸多因素影响,庞秀玉再也无法安心念书,成绩直线下滑,在复读成绩依旧不见起色的情况下,她最终选择了退学.
"是这个家害了孩子啊!"说起女儿的退学,朱女士泣不成声.因为退学后不久,庞秀玉就认识了影响了她终身的那个男人.
"我去打工,认识了他."庞秀玉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男人是饭店的常客,总非常热心地对她嘘寒问暖,最后主动提出供她读书、写作.
在一次共进晚餐时,男人和几个朋友劝庞秀玉接连喝下几杯红酒,本身对酒精过敏的庞秀玉很快就晕了过去,后面发生的事情让她后悔终生.
此后,男人帮她租了间房子,偶尔会过来一次,"我给他生下了三个孩子,还打掉一个."然而,男人并没有兑现和她结婚的承诺,而是抛弃了庞秀玉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辉煌过去已成云烟说到这里,庞秀玉扫了一眼给孩子们买的作文选,眼泪大滴大滴地落了下来——文学,曾经是她永恒的梦想啊.庞秀玉自幼酷爱文学,整个童年,几乎没有花过零花钱,"我所有的零花钱都买了书,那时父母都很支持我."读小学的时候,她就已经在全国各大期刊杂志发表文章数万字. 1994年,庞秀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实验中学,在几次全国重大的作文比赛中又屡获金奖.同年,因在文学上的杰出成绩受到"宋庆龄基金会"关注,代表天津中学生和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 14名中学生出访日本.
一时间,本市各个媒体都将目光对准她,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向庞秀玉同学学习"的高潮.
"做梦也想不到我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庞秀玉说,她现在生活的全部重心就是三个孩子和重病的母亲,现在急需找一份能够在家完成的工作,比如抄写、加工等等,因为她的钢笔字很漂亮,手也挺巧,她想用自己的劳动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才.(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28版-2005-08-30 记者任桐 摄影姜宝成)

 

报道之二:风光背后是孤独
"少年作家"的成长轨迹 
采访庞秀玉时,只要说起读书写作,她的眼神中就会不由自主地透出兴奋.
庞秀玉说,自己是在书的海洋中长大的,因为读书而喜欢写作,又因这两者带给了她莫大的快乐与荣誉———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发表文章,短短三年中,就已经累计发表文章 4万多字, 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与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举办的<我的家乡>作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1992年在全国作文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小学文学社作文大赛"和第二届"文心杯"作文大赛中蝉联两个一等奖;同年又在天津文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精短散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1993年在<少年文艺>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作文诗歌大奖赛"中一举夺魁,荣获小学组唯一一个一等奖; 1993年 12月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再获一等奖……
鉴于庞秀玉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 1993年 11月 11日,庞秀玉入选国家教委管理信息中心编撰的<中国青少年年鉴>和<中国当代少年英才大辞典>. 1994年她又荣获"全国文学十佳少年"称号.
庞秀玉说,那时她知道有很多人敬佩她、羡慕她,也曾经很享受这种被人仰视的滋味.
"可是,这种快乐很短暂."庞秀玉稍稍顿了一下说,出名后,她很快就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同学们觉得她是明星,一个一个地远离了她,"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孤独,我是很渴望友情的."
此时,庞秀玉已升入初二,课业负担急剧加重,但是和课业负担一同加重的还有应酬不完的社会活动,好多学校邀请她前去做报告,每次至少需要 4个小时.还有应付不完的采访,最高记录一天接待了 16家媒体,从早上 7: 00一直进行到晚上 11: 00,中途还有很多小朋友过来索取签名和合影,简陋的家里根本坐不开这么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一直在楼道等.
随即,出版社又帮她出版了个人文集,各大书店开始邀请她签名售书."最热闹的一次是在东北角书店,人山人海的,我忘记那天到底签了多少,反正晚上回家之后,我的手都肿了,胳膊也抬不起来了."
出书后不久,"宋庆龄基金会"开始关注庞秀玉,将第一批奖学金颁发给她,并让她随中国中小学生访问团一同出访日本.
"访问总共持续了 15天,去了日本的很多所学校,和那里的老师同学交流."在日本,庞秀玉的故事同样感动了很多人,一位日本小朋友拉着她的衣襟说,长大后一定要到中国,看望她的父母,和她学习读书、写作.
但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占用庞秀玉的学习时间完成的.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8-31 撰文新报记者任桐 摄影新报记者姜宝成)



报道之三:光环散去含泪退学
"少年作家"成长轨迹之二 
    出访日本的经历将庞秀玉推上了人生的巅峰。 
  1994年的天津,出国对成年人来讲都还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更不要说对一个尚未年满15岁的初中生。 
  “去日本前后,我简直比电影明星还要红。”回忆那段带给她莫大荣耀的日子,庞秀玉感慨万千。那时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将她认出,不是要签名就是要合影。但没人知道,当时她的家以及她本人都已经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庞秀玉名气不断增大,父母在教育她的方法上产生了分歧———母亲主张女儿应该以学业为重;父亲则更在意女儿来之不易的社会知名度,希望她能保持住。 
  在庞秀玉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严厉得近乎苛刻的人,脾气还有些暴躁,家里大事小情都是父亲说了算。 
  “我从小就很怕他,妈妈也一样。”说到这里,庞秀玉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她说,从记事起,爸爸就开始给她布置功课,上学前是背诗歌、认字、识数。上学后就要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写大字、写日记、写读书笔记,每天必须写够父亲规定的数量, 365天天天如此,稍有差池轻则一通训斥,重则拳脚相加。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庞秀玉的内心格外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而也就适逢此时,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开始疏远她,“他们都觉得我高高在上,对我敬而远之。”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庞秀玉长期在外参加活动,和同学们相处时间过少也是导致她离群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忧外患”,庞秀玉的成绩直线下滑。从日本回来后,她的功课已经一塌糊涂,毕竟已经几个月没有坐在教室中听课了。 
  “我想找回原来的学习状态,却发现很难。”庞秀玉说。长期的社会活动已经使她的心越来越浮躁,而且社会活动仍在不断增多,“一会儿报告会,一会儿签名售书。” 
  随后的初二、初三两年,学业压力持续增大,庞秀玉的功课接连亮起红灯。同学看她的眼光越来越奇怪。 
  “人家都觉得我是名人,是全校的骄傲,是优等生,可你看看我这成绩。”此时,学校也开始重视她的情况,给她调换到新的班级,希望她能够重新开始。 
  “换班后更糟糕,这是一个大款班,我和同学更加没有共同语言。”庞秀玉说,新的班级同学们家庭条件都出奇地好,她和同学们无论是穿戴,还是思想都显得格格不入,她越来越孤独。 
  与此同时,父母间的裂痕也逐渐加大,家庭战争每天都会爆发。“爸爸打妈妈,打我。”庞秀玉越来越无心学习,重读一年初三后,成绩依然不见起色,她痛苦地选择了退学。 
  时至今日,庞秀玉依然清楚地记得,她背着书包拎着自己的东西离开学校时泪流满面的瞬间。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01 记者任桐 摄影姜宝成)

 

报道之四:惊恐母女孤立无援
"少年作家"成长轨迹之三 
    1998年初,庞秀玉在光环逐渐散去的时候,含泪离开了校园。但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未来生活的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我到现在都很感谢赵校长,我知道自己让他失望了。”庞秀玉说。赵校长是当时实验中学的校长,很惜才也很爱护她,在庞秀玉成绩出现滑坡时,帮她做出了更换班级的决定,希望她能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回自信,此后又按照她本人意愿,允许她重读一年。 
  但庞秀玉的成绩依然不见起色,赵校长先后几次找她谈心,表示她如果需要补课,学校全力配合,甚至可以安排老师单独辅导。如果愿意继续重读,学校可以尽力安排,也可不重读,留在本校读高中,上高中再慢慢补课。 
  然而,庞秀玉最终因为自身以及家庭原因选择了退学。 
  1998年3月,庞秀玉父母的关系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白天也吵,晚上也吵,爸爸打我和妈妈,我们都快崩溃了。”最后,母女两人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生活,从家里逃了出来。 
  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庞秀玉和妈妈相互依偎着跌跌撞撞地冲出家门,娘俩没有带任何雨具,甚至没有带一分钱以及一件换洗的衣服。雨水很快将她们淋透,轰隆隆的雷声伴着闪电一次次在头顶炸响,母女二人瑟缩成一团。 
  “完全是逃命一般的出走,想不了许多。”庞秀玉和妈妈在大街上没有目的地游走着,忽然间看到了一中心医院,仿佛迷路的航船遇到了灯塔,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在医院急诊室的长椅上,母女二人披散着头发,穿着可以拧出水的衣裳,度过了有生以来最为凄惨的夜晚。 
  第二天,庞秀玉从同学家借来一辆三轮车,在派出所民警以及邻居的陪伴下,回家取了几件换洗的衣裳和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然后驮着妈妈暂住到了一个朋友家。 
  1998年4月26日,母亲朱莉莉与父亲庞毅协议离婚,母女二人分得了4万元人民币。 
  “我们几乎住遍了天津市的每一个城郊接合部,只有那里的房子最便宜。”庞秀玉说,那时的艰苦程度绝非常人能够想象,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艰难,更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就在那段时间,母亲被确诊为糖尿病,因为生活条件过于艰苦,身体严重浮肿。 
  文学梦并没有从庞秀玉的心中泯灭,她依然希望能够和文字相伴。“我希望得到一份文字性的工作,但我的学历在那摆着。”接连几次按照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去求职,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这让庞秀玉越发感到孤立无援。 
  庞秀玉也想过做一名自由撰稿人,但很快就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以她的阅历,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即使作品被某些刊物采用,所得到的那一点点稿酬对母女俩的生活费以及母亲的医疗费来讲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万般无奈中,庞秀玉只得一步步降低了求职标准。 
  一天,庞秀玉经过佟楼,恰巧看到一家小饭店门口贴着一张招聘启事,“招聘服务员,每月工资500元,学历不限。”于是,她走了进去,这一次的应聘过程非常顺利,尽管老板觉得她书卷气过浓,也有些惊讶她为什么这么小就出来工作,但得知她的妈妈有病家里很困难后,把她留了下来。 
  这份工作给庞秀玉带来很多喜悦,毕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了,但稚气未脱的女孩子没有想到,她在这里即将遇到一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29版-2005-09-02 撰文新报记者任桐 摄影新报记者姜宝成)

 

报道之五:“我不同意!我要结婚!”
少年作家"成长轨迹之四 
    小饭店的工作很辛苦,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不仅要帮助客人点菜、上菜、收拾餐桌,还要帮助核对账目,洗刷碗筷。 
  “我从小就干家务,还能承受。”因为母亲朱莉莉的身体不好,庞秀玉从上小学开始就在家里洗碗、扫地、收拾房间,因此饭店服务员的工作难不倒她。 
  由于庞秀玉手脚麻利,颇得老板赏识。“老板对我非常客气,总会尽量让我早下班。”她说,工作尽管累一点,但她仍然很快乐,每天定点上下班,还能有一份按月领到的工资,闲暇的时候就写写日记,看看报纸。 
  但庞秀玉做梦也不会想到,一个男人已经将目光投到了她的身上。 
  男人是饭店的常客,最初的日子,庞秀玉并没有发现这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男人有什么特别,对方从来不对她有什么过分之举,甚至比很多客人还要有礼貌。但很快庞秀玉就隐隐感觉到了这个男人对她的关注。 
  1998年初夏的一天,男人独自来饭店用餐,这次他告诉庞秀玉自己在本市一家企业工作,并礼貌地邀请她坐在他的对面。“他说我和其他服务员不一样,更像个学生。”这次谈话,男人留给了庞秀玉极好的印象,她告诉了男人很多自己的事———父亲脾气暴躁、母亲体弱多病、娘俩不堪忍受逃出家门、爱好读书写作,却因为家庭贫困退学等等。 
  此后,庞秀玉越发感受到这个男人对她的关心———他说要供她上学,给她买书,让她继续写作,圆她的文学梦,还说要娶她为妻,给她幸福。 
  庞秀玉真的陶醉了,男人的言谈举止让她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关爱和温暖。 
  对于眼前这个年长她整整16岁的男人,庞秀玉内心深处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了,她再也不存半点戒心。 
  很快,庞秀玉就遵照男人的意见辞去了服务员的工作,“他说我累死累活干一个月才能拿到500块钱,不值得。”男人给庞秀玉和她的妈妈租了一套房子,还承诺每月给她1000元零用钱。 
  随后,这个男人说要把庞秀玉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认识,并很快安排了一次聚会。聚会上,大家轮番劝她喝酒,说是有幸相识一定要多喝几杯,“我得过肝炎,对酒精特别敏感,几杯红酒下去,就已经醉了。” 
  恍惚之中,庞秀玉感到是男人把她带回住处,当时母亲朱莉莉正在一户人家做保姆,没有在家。“她把我放到了床上,我的头昏昏的,浑身软软的,根本就没有力气反抗。”但直到今天,庞秀玉依然记得在那一瞬间她拼尽全身力气对男人喊出的一句话:“我不同意!我要结婚!” 
  转天早上,庞秀玉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追悔莫及,她举着菜刀站在男人面前,要他表明态度。男人的话让她感到稍稍心安,“我一定娶你,等你够了年龄,咱们就结婚。”时至今日,庞秀玉依然保存着男人写给她的字据———秀玉,我爱你,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你。 
  庞秀玉在这间小房子里安心地住了下来,男人偶尔会过来看看她,也会时常打来甜言蜜语的电话,她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安静地过下去,等到她年满20岁的时候就会披上婚纱,做最幸福的新娘。 
  可事情绝非庞秀玉想象的那样美好。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03 撰文新报记者任桐 摄影新报记者姜宝成)

 

报道之六:三个孩子降生之谜 
少年作家"成长轨迹之五 
    尽管男人偶尔会过来一趟,并带上一点生活用品或者一些好吃好喝,但庞秀玉想要的并不是这些,“我说过,我要结婚,我想做的是他的妻子。” 
  只有这样才能让庞秀玉觉得有安全感,然而这个男人并不能给她。 
  “每次来都是急匆匆的。”男人的表现让庞秀玉感到了隐隐的不安,她忽然间感觉这个男人对她来讲其实并不熟悉———不知道他的老家在哪儿、不知道他具体从事什么工作、不知道他不在自己身边时都和什么人在一起…… 
  于是,两人的争吵开始了。 
  庞秀玉一次又一次以死相逼,“一哭、二闹、三上吊,只要他来,我不是往脖子上勒根皮带,就是举着把菜刀,要不就站在窗台上。”回忆起那段日子,她说自己把所有自杀的招都想到了,就是为了试探男人对她是否真心。 
  应该说,这个男人那时的表现还算让庞秀玉“满意”,他会死死地将她搂入怀中,不厌其烦地说:“我爱你!”“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你。”“等你够了年龄,我一定会娶你为妻。”有一次,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心,男人甚至双膝跪在她面前,痛哭流涕。 
  这个男人整整年长庞秀玉16周岁,虽然他满嘴甜言蜜语,甚至会随庞秀玉一起喊她的母亲为“妈妈”,但却不会多谈一句关于自己的事,每次问他都会草草敷衍几句,问多了就会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说什么“很累了,别总说这些,跟咱俩的生活没关系,你知道我爱你就好了。” 
  这样的话,显然不能完全打消庞秀玉的疑虑,她想到了分手。可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事情已经这样,庞秀玉只好妥协了。她想自己已经怀了他的孩子,再不是以前那个纯洁的少女,除了这个男人还会有谁愿意娶她,“我真是死心塌地想做他的妻子了。” 
  庞秀玉将怀孕的事告诉了男人,“他说我的年龄还太小,连婚龄都不够,还不能生孩子。”庞秀玉和妈妈都觉得这话挺有道理,就做掉了这个孩子。 
  但事后不久,第二个孩子又怀上了。这一次,男人的态度转变很多,一再主张留下这个孩子,说这是两人爱情的结晶。 
  1999年12月3日,尚未年满20周岁的庞秀玉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下了儿子庞儒佛。这其实是一次尴尬的生产,为她接生的医生竟然认出了她,还说曾经带着孩子听过她的报告,买过她的书。 
  面对医生有关她近况的询问,庞秀玉只能强颜欢笑,说自己已经结婚了,丈夫是个很好的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次生产过程中的疼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来自心灵深处的锥心刺骨。” 
  好在男人很喜欢这个儿子,让儿子随他的姓氏,还按照家中族谱取名为“贵强”(庞儒佛的名字是去年才更改的。),“那时他对我们娘俩还是很尽心的,每个月都会给我们3000-4000元的生活费。” 
  刚出院的那段日子,男人每天都会来看她和儿子,在极尽温存的同时也常常要求和她发生关系,“我刚刚生完孩子,身体很差,就不同意,可他说这段时间最安全,不会再怀孕。”庞秀玉说,现在想想,那时的她简直是一个白痴,稀里糊涂地就顺从了男人。 
  生活很快就让庞秀玉尝到苦果,她又怀孕了,“发现的时候已经四个多月了,算算日子就是在刚生完老大没多久时怀上的。”她说,那时她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血压、心率都不正常,转了几家医院都没有医生敢为她做流产。2000年11月18日双胞胎女儿呱呱坠地。这一次,男人没有表现出兴奋,更多的是一些无奈。 
  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庞秀玉目瞪口呆。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22版-2005-09-04 撰文新报记者任桐 摄影新报记者姜宝成)

 

报道之七:不祥预感终成现实
"少年作家"的成长轨迹之六 
    短短11个月,接连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庞秀玉已经焦头烂额,尝到了未婚先孕和超生酿下的苦果。 
  但此时木已成舟,一切都无法挽回,庞秀玉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我哪里会带孩子啊!”年仅21岁的庞秀玉,自己还是个孩子,面对身边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家伙,常常手足无措。 
  双胞胎女儿出生后,男人很少再过来看她,甚至电话都很少打过来。对于这个微妙的变化,庞秀玉有所觉察。“我给他打电话,他总说公司有事抽不出身来,风风火火跑来一趟也说不了两句话就走,或者干脆关掉手机。” 
  那段时间庞秀玉极度郁闷,她不知道眼前这个漠然的男人到底还是不是过去那个对她信誓旦旦,承诺给她幸福的人。她想和男人好好谈一次,但始终没有机会。 
  “我妈的精神一下子就垮掉了,没日没夜地哭,而且是发不出声音来,那种压抑的呜咽。”庞秀玉再没有精力去和男人纠缠感情上的是是非非,她只想让自己的生活尽快步入正轨。 
  可是,接连两三个月,男人仍然没有出现,甚至连孩子的抚养费都不再支付。
即便如此,庞秀玉依然对男人心存幻想,甚至为他开脱出很多原因,什么工作不顺心,身体过度劳累等等.
    事实上,谜底揭开后让庞秀玉大跌眼镜.
庞秀玉已经想不清事情发生的具体日期,只记得那时女儿似乎还不满百日.一个看上去很有修养的女人找到了她,说要和她谈谈有关她和男人的事情.
    庞秀玉从女人的嘴里一听到男人的名字,就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冷战,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她的心头.他法律上的妻子,也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妻子."看得出,女人也很想从庞秀玉这里找到答案,不断地探求她对男人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的选择.
说到自己当时的回答,庞秀玉很无奈地笑了起来,"我竟然说如果他们依然真心相爱,如果他们也可以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那么我退出."她说,那一瞬间她考虑到的完全都是孩子,她不想让他们没有父亲,不想让他们随着自己颠沛流离.
    女人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回答,只是承认自己和男人的婚姻确实存在问题,但出于很多原因,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分手.
庞秀玉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和女人分手的,只记得她回家看到床上三个粉嘟嘟的小脸蛋是要饭也不让三个孩子离开自己."想想我都多虑了,人家压根就没和我提过这三个孩子."
    庞秀玉心急火燎地找到了男人,让他务必做出一个解释."他还是那个样子,温温吞吞的,依然说很爱我,说和妻子的矛盾由来已久."男人告诉她,在和庞秀玉相识的时候,妻子正在国外,不久前才回来,还说妻子是个事业心很强的女人,不肯为他生孩子,离婚是迟早的事情.
    庞秀玉对男人彻底绝望了.她只要求男人能对三个孩子负责,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有"爸爸"可以叫.
即便如此,庞秀玉提出的最起码的条件也没得到满足,男人从她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等待这位昔日才女的是一场艰难的诉讼.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29版-2005-09-06 撰文新报记者任桐 摄影新报记者姜宝成)

 

报道之八:诉讼艰难心力交瘁
"少年作家"的成长轨迹之七
“连给孩子买奶粉的钱都没有,家里的水电费也好几个月没交了。”由于着急上火,庞秀玉突然间就没了奶水,看着饿得面黄肌瘦的双胞胎女儿,她的心碎了。 
  几次催要生活费未果后,庞秀玉抱着孩子一路打听来到男人所在的公司。见面还没说几句话,男人给身边的人使了个眼色,也就是一分钟,几个彪形大汉就站到了她的面前。 
  “我只在电视里看过这样的镜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也会遇上。”吓出一身冷汗的庞秀玉再不敢多说什么,抱着哇哇大哭的女儿战战兢兢地回了家。 
  “这是不是对我的惩罚?”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庞秀玉一遍编地反问自己。 
  2001年春天,庞秀玉以三个孩子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男人给付抚养费。在案件的调查取证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秘密———一直告诉她是普通公司职员的男人竟然拥有大小两家公司,个人财产超过700万人民币! 
  “我想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起码生计问题有解决的希望了。”然而,庞秀玉高兴得太早了。看似简单清楚的事情实则激流暗涌,就在她到法院立案的同时,男人与妻子迅速离婚, 700万个人资产全部转让给前妻和前妻的父亲,并辞去公司一切职务,离开天津不知去向。 
  一夜之间,男人一无财产、二无工作,法院最终判决他每月给付三个孩子抚养费总共1200元。庞秀玉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二审法院,依然维持原判。 
  让庞秀玉感到心寒的是,即使在开庭的日子里,男人也从未出现,全权委托律师代理。 
  判决下达后,男人按季度支付三个孩子的抚养费,“他还是不肯来看孩子一眼,只是把钱打到银行卡里。”四年来,庞秀玉就是靠着这点钱,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 
  四年中,庞秀玉遍访律师,想询问男人转移资产行为到底合不合法。律师们的回答却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男人是在自由处置私有财产;一派则认为男人纯属逃避法律,他是否转让财产直接导致判决将产生两种相差悬殊的结果。 
  庞秀玉迷茫了,尽管她仍然想为自己和孩子争得一个说法,但上有重病老母,下有三个年幼的孩子,她已经心力交瘁。 
  “我就想走一步说一步吧,却不知道每一步都如此艰难。”庞秀玉说。 
  “没法过啊,好几次都是从鬼门关跑回来的。”母亲朱莉莉说。 
  记得2000年的春天。那时儿子只有几个月大,双胞胎的女儿尚在她的腹中。 
  “我们都在午睡,我想上厕所,坐起来就觉得头疼得厉害。”朱女士说着,眼泪就流了出来。她推了推身边的女儿和外孙,都没什么反应,突然间就意识到可能是煤气中毒了,她想出门呼救,却发现两条腿怎么也不听使唤,只得连滚带爬地到了楼道,高声呼救…… 
  独自一人抚养儿女、照料老母的艰辛,庞秀玉说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即便是带孩子逛逛公园、坐坐公交车这样简单的事情,对她来讲都有很大难度。一旦赶上三个孩子同时感冒发烧、头疼脑热,那简直就是要把她“逼上梁山”。 
  多年来,她也想过放弃,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每次看到孩子们天使一般纯净的眼神时,她就退缩了。孩子是无辜的,他们还那么小,“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咬牙站起来,给孩子撑起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角落,培养他们长大成才。” 
  三个孩子都已年近学龄,为了让他们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也为了让身体日渐衰弱的老母亲能够买点药吃,庞秀玉一狠心卖掉了一家老少三代的栖身之所,(这套房子是母亲用离婚时分得的几万元钱买的。) 
  不久前,男人委托朋友转告她,说自己的身体和工作状况都不好,无法继续支付孩子的抚养费。这位昔日才女真的感到走投无路,为了三个孩子,只得放下自尊,向《每日新报》发出求助信。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31版-2005-09-07 撰文新报记者任桐 摄影新报记者姜宝成)<完>

庞秀玉新闻回顾
8月 19日,天津《每日新报》新帮办收到庞秀玉写来的亲笔求助信.
8月 30日,经过整整十天的采访,新帮办刊发<"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一文,同时征集庞秀玉亲友讲述"才女"印象.
8月 31日,新帮办刊发<"少年作家"成长轨迹>新闻连载.
9月 2日,新帮办为庞秀玉开设爱心账户.
9月 3日,新帮办为庞秀玉组织读者见面会,募集万元善款.
9月 7日,新帮办开设"记者眼中的庞秀玉"专栏.
9月 8日,本市知名作家评说"庞秀玉现象."
9月 9日,新帮办推出反思"庞秀玉现象"系列评论.

二、记者眼中的庞秀玉

泪水流干选择坚强
"记者眼中的庞秀玉"之一   
    截至今天,<"少年作家"成长轨迹>新闻连载就全部刊发完了.
    "她的今天全是自找的,根本就不值得同情."
    "她真的很苦吗?我在照片上可看不出来."报道伊始,读者的声音就一直充斥在我的耳畔,其中不乏对庞秀玉的指责与质疑.
我清楚地记得, 20天前,第一次与庞秀玉见面,她坐定后说出的第一句话———"我今天有勇气坐到你面前,是经过了很久的思想斗争的,差不多两年."
    两年,做出一个选择.
    如果不是自身的生存遭遇危机,她又怎会迈出这一步?这位曾经万人仰慕的少年作家能将自己的窘境、伤疤全部向世人掀开,需要何等勇气?
    上周末的读者见面会上,庞秀玉的多位同学都闻讯赶来,一个女孩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庞秀玉的小学同学,如今已经大学毕业.
    女孩子不言不语,安静地站在昔日同窗的身边,听她讲述这么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听着听着,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先是无声地抽泣,然后趴在沙发上痛哭失声.
    庞秀玉回过头,坐到她的身边,轻轻抚摸着她剧烈抽搐的双肩.女孩子好像感觉到什么,抬起头来一把攥住庞秀玉的双手,睁大了泪眼,随即哭得更加伤心.
    那也是我第一次仔细观察庞秀玉的双手———一双 26岁年轻女子的手———厚且粗糙、骨节突出、两个手指的指尖位置还裂着口.
庞秀玉在女孩子身边小声耳语,很多话我都没听清楚,只记得一句,"都过去了,都会好起来的."
    的确,在我与庞秀玉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哪怕是追忆最痛苦的阶段,她最多也就是蹙眉叹息,从不见她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这与很多帮办救助对象在面对媒体时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那些走投无路的日子,庞秀玉终日以泪洗面."几乎是睁开眼睛就哭,眼睛肿得跟个铃铛似的,可事情还是看不到半点转机."于是,她决定采取更加积极的方法面对困境.
    历经风霜,庞秀玉已经清楚地洞悉到,走错的路无法再回头,可以选择的,却是未来的生活.
    "我的眼泪都流干了,我告诉自己决不能再为自己哭泣."她说.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31版-2005-09-07 记者任桐)

五个曲别针的故事
"记者眼中的庞秀玉"之二  
    庞秀玉在新报编辑部接受采访时,同事普遍反映她是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人。
  这让我想起连日来接到的几个读者电话:“她哪像一个走投无路的人,穿得比我还漂亮。”
  接触这么久,我从未听庞秀玉说过“家”字,全部用“我住的地方”代替———也许,在她看来,自己早就没有家了。
  我也去过很多次她“住的地方”,那间每月租金100元的12平方米小房间———一盏25瓦的灯泡是全家唯一的照明工具;一张床屉颤颤悠悠的双人床每天晚上挤着老少三代五口人,没有枕头,床单也分辨不出颜色;一把靠背掉了一大截、漆皮脱落80%的椅子是三个孩子的“书桌”,他们趴在这上面跟着妈妈学会了汉语拼音、背诵古诗,还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庞秀玉从未向我提过半句生活的艰难,我却不止一次地问她现在过得怎样,换回的却全是“还行。”“还好吧。”“孩子也都挺好的。”
  租住的房间里没有自来水,只有在每天下午六点的时候,才可以在院子里的水管接水,筷子粗细的水流也只会流上两个小时。
  但每一次出门,庞秀玉都会精心的梳洗打扮,一头未加烫染的长发或是梳成马尾,或是编成两条麻花辫,或是干脆披在脑后,这时她的那两个大可乐瓶子就会派上用场,头一天晚上,她总会在这两个瓶子里罐满水备用。
  不过,最多也就是用梳子沾点水梳一下,或者用毛巾敷一下,她是绝对不会全部用来洗头发的,这是全家人一天的用水。
  最初的几次见面,庞秀玉每次的着装都不一样,但都非常得体。
  直到上次我们一起吃饭,她突然拽上我去洗手间,一进门就撩起长发,让我帮她看看连衣裙有没有裂开。
  我这才注意到,白色连衣裙的后背处已经拉不上拉链,被她用五个曲别针小心地别上了。“这裙子是我五年前买的,还挺好的,就是有点瘦,不这样穿就废了。”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08 记者任桐)

反哺”出自"魔鬼训练"
"记者眼中的庞秀玉"之三  
    书,在庞秀玉的生活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
    即便是在我们熟识之后.
    我几乎未听过庞秀玉的抱怨,唯独在说到自己的藏书和习作的时候,"很可惜的,过去的作品全都找不到了,唉……"
    在庞秀玉的记忆里,自己的成长始终伴随着读书和写作,这种记忆她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首先是痛,身体上的痛."从一会写字就要写东西,不写或写不好都要挨打."她告诉我,最初接触读书写作完全是被动的,因为爸爸已经将她的课余时间精确到以分钟计算,每个时段要读什么书,写什么东西都必须认真、准时完成,稍有懈怠轻则一通训斥,重则一顿皮肉之苦.
    庞秀玉的眼睛很亮,她不止一次地眨着那双大眼睛对我说:"你知道我每天要写多少字吗?"然后伸出两个手指,随后又补充一句"至少."
    每天2000字,即便对我们这些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成年人来讲也存在一定压力,更何况那时的庞秀玉还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她说,印象中小学三年级之后,她的读书笔记已经差不多堆成摞.至于看过多少书,则已经没办法去统计.
    时至今日,很多人在读过新报上刊载的庞秀玉儿时习作都惊叹她小小年纪就能妙笔生花,可她却苦笑着说,没人知晓这作品背后的"魔鬼训练".
    庞秀玉说,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领悟到"累"的含义———毕竟,午夜之前睡觉的日子屈指可数."我好像没有童年,也没放声大笑过,我儿时的时光全部是在读读写写和思考中度过的."
    但这中间也有很多快乐,"我也感谢我的爸爸,感谢他让我结识了文学,学会了在文字中宣泄喜怒哀乐."庞秀玉说.
    可以选择的,却是未来的生活.
    "我的眼泪都流干了,我告诉自己决不能再为自己哭泣."她说.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31版-2005-09-09 记者任桐)

玻璃罐里的生活
"记者眼中的庞秀玉"之四   
    庞秀玉说,在退学前后,她多次做过同样一个梦———偌大的操场上,同学们三五成群的嬉闹,只有她孤身一人,想走近同学们,却发现人家又一个一个地离开她.
    尽管深夜或凌晨惊醒后发现不过是梦一场,却还是揪心不已,感觉浑身冰冷、心跳过速.
    痛苦,难以言述的痛苦.
    庞秀玉说,没有人可以交流,好像生活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罐中.繁华世界看似触手可及,实际却咫尺天涯.
    "校里校外的反差太大了."她对我说,刚上中学时,她刚刚成名,同学们向她投来的完全是一种仰视的目光,觉得她是名人,是小作家,甚至有同学拿着笔记本过来找她签名,有家长带着孩子在校门口等她放学,为的就是让孩子见见心中的偶像,拍张合影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起初,庞秀玉也很享受这种感觉,但慢慢就发现势头不对了.因为总要外出做报告,参加社会活动,在校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一年之后,她惊愕地发现,同学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她划到圈外.
    开联欢会,她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
    体育课上,也没有人愿意和她分在一组运动、游戏.
    "对于他们,我好像就是天外来客一般."庞秀玉无奈地笑了笑,说同学们都觉得她与他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其实,让庞秀玉感到郁闷的事情还远不止这些,过多的课外活动已经严重干扰了她的正常学习,重新在教室坐定,她发现自己除了语文成绩稍稍有些优势外,其他科目都开始在及格线上徘徊,甚至数学、物理还挂起红灯.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31版-2005-09-10 记者任桐)

万卷藏书读了多少
"记者眼中的庞秀玉"之五   
    14岁的时候就拥有 12000册藏书,是当年庞秀玉成名的一大"卖点".
    而这万余册藏书她到底读过多少?"绝大多数都没看过."庞秀玉很坦白.从认字起,庞秀玉就开始读书,小学的时候就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还看了很多她现在都想不起名字的书.
    因为年纪太小,书中大多数的内容她都不能理解,既然不能理解就写不出准确深刻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写不好就难免要遭到父亲的训斥,这是年幼的她最恐惧的.
    周而复始,庞秀玉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性格中也融入了过多的忧郁.
    "那时,书对你来讲意味着什么?"第一次见面我就这样问她.
"    压力,泰山压顶一般的压力."庞秀玉说,时至今日她也是一个爱书的人,但 12000册藏书对当年不过 14岁的她来讲实在是一种负担.
    "我没有零用钱,零用钱对我来讲就是书费."她告诉我,她也很羡慕同学们漂亮的书包,精致的文具,美丽的衣衫,可这些东西都与她无缘,因为能够支配的那点零用钱,爸爸只允许她用来买书.
    所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她对书都存在着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愫,爱恨交织.
    庞秀玉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她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每天晚上都会习惯性地找本书看看,也已经开始写作,但看的大多是少儿读物、作文选之类的作品.直到有一天,父亲在看过她的一篇习作之后皱紧眉头,阴沉着脸把砖头厚的一本<成语大辞典>"啪"的一声扔到书桌上,让她逐页阅读,重要词汇的解释还需要背诵,然后在习作中套用.
    此后,庞秀玉每次写作的时候,身边都放着这本<成语大辞典>,写上一两句就要翻上几下,生怕漏用、错用,对书的恐惧感也由此开始.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31版-2005-09-13 记者任桐)

路在脚下
"记者眼中的庞秀玉"之六   
    采访庞秀玉是一次非常痛苦的经历,从开始到现在,我的内心一直备受煎熬.
    随着报道的逐渐展开,无数二十多岁的年轻读者都被惊呆了———一个学生时代的偶像像冰山崩塌一般轰然倒地,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而我又何尝不是这种感觉呢.
    在采访中,我发现庞秀玉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
    她头脑简单,却又有些小聪明;她内心脆弱,却又非常偏执;她很好面子,但说出的话又往往让人瞠目结舌……
    说出来很多读者都会大跌眼镜,庞秀玉最初求助新帮办的目的竟然是找个可以终身依靠的男人!
    "不知道贵报能否帮帮我们一家人,我只希望借贵报一角,能找到一个有能力帮我分担养育子女重担的有缘人."这是她写给记者求助信中的原话.
    我们无法相信,眼前这个明眸皓齿,依旧青春靓丽的庞秀玉还是昔日那个"少年作家"吗?
    她的勤奋、刻苦、坚强都哪去了?
    我一次又一次约她见面,一遍又一遍地登门采访,我苦口婆心地劝导她,引导她,努力帮她找回自信,这都是为了给广大读者一个比较理想的交代,当然也是为了给我自己一个交代.
    我们帮助庞秀玉,就是希望她能够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
    我们为庞秀玉想尽办法———给她联系工作岗位,嘱咐她不要放弃学习,鼓励她重新拿起笔,帮助她联系出版社、杂志社……
    可是,庞秀玉的未来最终只能由她自己来决定,无论媒体还是热心读者,都不是她可以永远依赖的拐棍.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31版-2005-09-14 记者劳楠)

 

三、反思“庞秀玉现象”

反思之一:庞秀玉成功还是家长成功?   
    反思"庞秀玉现象"—家庭环境 
  "庞秀玉事件"引发了众人对这位昔日才女如何"败走麦城"的深思.
在"天才陨落"的感叹中,我们也试图从庞秀玉的点滴叙述和知情人的介绍里寻找答案.无疑,在庞秀玉的成长道路上,因家庭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性格走向,被社会过度关注后的心态转变,以及庞秀玉自身的问题等都是导致她如今落魄的因素.
我们并不偏执,庞秀玉必然有自身的问题,但不能否认,孩子的天性单纯,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逐步铸成了庞秀玉自身的弱点,以致误入歧途.
我们的思考不妨从家庭开始,探寻庞秀玉是在怎样的生活、教育环境下成长,这样的环境在庞秀玉成长过程中赋予她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
在如今"神童"的讯息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时,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值得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同时,我们也希望给更多的家长以警示,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不做庞秀玉的后来者……
"我从很小就怕他."在谈及父亲时,从庞秀玉暗淡的神情和叹气声中,透出的是种种无奈,父亲在她眼中似乎并不是亲情的代言人.
但不能否认,每个做父母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孩子.在庞秀玉幼年贫困的家境中,父亲仍然毫不吝惜地给女儿买书,他的期望毋庸置疑———希望孩子成才.
但关键是,在庞父望女成凤的期望值下,他采取的是强迫、棍棒式的教育方式.
"每次在庞家吃饭,都能看到她爸爸"坐立不安",每隔十几分钟就到隔壁房间去一趟,看看女儿是不是在中规中矩地读书写作,如果稍有走神,绝对少不了一通打骂."
"孩子上一二年级时的作文肯定不会非常出色,庞父在教孩子写作文时总少不了一顿训斥."
"孩子总是怯生生的,每次来都不敢和我们说话,打声照呼就去写作业了."庞父的几位同事很不认可他的教育方式,大家都能感觉到那时庞秀玉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
庞秀玉这样叙述最初时的学习经历:从记事起,爸爸就开始给她布置功课,上学前是背诗歌、认字、识数.上学后就要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写大字、写日记、写读书笔记,每天必须写够父亲规定的数量,365天天天如此,稍有差池轻则一通训斥,重则拳脚相加.
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幼年时庞秀玉无法享受同龄孩子应有的快乐,她终日胆战心惊,像被父亲控制的木偶,无法自我选择成长道路让她失去自我意识,抹杀了其个性发展.实验中学原德育处王主任回忆起在校期间的庞秀玉时,最大的印象是"她笑的时候非常少".
而当时的庞父并没有意识到庞秀玉个性的缺失,而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其成才上.
一段时间,庞父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作文比赛,每每拿到奖状,他都会很自豪地和同事们炫耀."这个可以理解,子女的成绩永远是父母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庞父的好友白金铭告诉记者.
但是,随着庞秀玉名气的不断增大,庞父开始在意女儿来之不易的社会知名度."我就是不认识有名气的人."白金铭说,庞父在说这句话时有种失落,他希望借助名人的力捧让孩子更迅速成名.
实验中学老师马主任说,在庞秀玉频频参加社会活动的初期,学校想加以控制,但后来,只要有活动,庞父便不让孩子来上学了.
对成名之路充满幻想的庞父没有意识到,当时的庞秀玉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转变———外界的光环和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形成了反差,庞秀玉开始封闭自己,不愿意和同学们说话.
而后,家庭的变故让本就压力很大的庞秀玉几近崩溃,进而退学.实验中学老师也对庞秀玉的退学做出了另一种猜测:庞秀玉长期在父亲强迫式的教育方式下生活,一旦脱离开,她有种从牢狱逃脱出来的感觉,厌学是很正常的现象.
此后,在极大的压力下,一个男人让庞秀玉感受到被关怀的滋味一失足成千古恨始.
至此,我们要说,孩子有他自然的生长规律,不能靠外力改变这种规律,望子成龙固然是每个父母的共性,但绝不能偏激地认为学习好就代表一切.在外界诸多诱惑面前,父母应该用爱给孩子铺垫健康的心态根基.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09 文/劳楠)

反思之二:成名后 庞秀玉还是庞秀玉吗?   
    反思"庞秀玉现象"———家庭环境之二
 
    庞秀玉的成名改变的是她的命运,还是她父亲的命运,似乎很难澄清.或许可以这样说,庞父从开始就将庞秀玉当成了自己,而当庞秀玉有了成名的迹象后,庞父更是认定了自己的能力,于是希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多.
    我们想分析的是,当一个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后,社会带给庞秀玉最大的作用力是什么?是成名后的荣誉?是压力?还是对名利的意识?这些影响会为庞秀玉后来的人生之路埋下怎样的伏笔……
    "庞秀玉和她的父亲把一摞奖状放到我面前时,学校才开始关注这个孩子."庞秀玉的母校华宁道小学原校长尚芳昌说,在此之前,庞秀玉给她的印象只是个文静、内向的女孩,虽然作文水平高于其他同学,但总体成绩并不突出.
    尚校长透露,庞父很热衷于给庞秀玉报名参加各种比赛,社会对她的关注也是始于她获得的各种奖状.
    对庞父的做法,其好友白金铭非常理解.他说,庞父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现实让他有诸多无奈,因此把所有的希望投注在孩子身上,"他很早就希望孩子成为一名作家".
    庞秀玉成名了,基于对人才的爱惜,她被实验中学破格录取.最初,实验中学对庞秀玉寄予了厚望,但随着她知名度的升高,校方有了种异样的感觉.
    "每次参加社会活动时,庞秀玉都没有太多的表情,没有高兴,也没有反感,她只是按照父亲教她的去做,像个木偶.而到后来,庞秀玉干脆不说话了,庞毅扮演了孩子代言人的角色."基于对庞秀玉的重视,实验中学专门派出一位老师陪同她参与社会活动,这位老师明显感觉到,庞父对庞秀玉的成名极其热衷.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谭成健从点滴细节中也有所感受:"庞秀玉来送稿件时,她大多不说话,而庞父每次都喋喋不休地表述孩子的优秀."
    而后,虽然学校担心庞秀玉耽误学习,试图控制她的社会活动,但已无济于事.
    "参加社会活动的分量要比学习重要,如果是我,也许也会这样判断."白金铭对庞父的做法作出了自己的解释:"那是一个名人效应刚刚涌动的年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一旦出名后,便可以名利双收."从和庞父的沟通中,白金铭了解到,当时的庞父很希望孩子走上一条快速成名的道路,改变家庭的境遇.
    名气确实给庞秀玉一家带来了效益,他的朋友、邻居有目共睹."他们家变了很多,有人送了电脑,很多人来赞助."
    如果说社会的关注诱发了庞父的自我表现欲望,这种力量对庞秀玉的心态改变则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老师和同学们对庞秀玉的印象仍然是不张扬、内向、谦逊的,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突然成为众人的焦点、榜样时,飘飘然的感觉都是自然的,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孩子.
    "我知道有很多人敬佩我、羡慕我,我也曾经很享受这种被人仰视的滋味."如今回忆起那段被关注的时光,庞秀玉的眼神中闪出光彩.她仍记得"最热闹的一次签名是在东北角书店,人山人海的."她对去日本的印象是"我简直比电影明星还要红".
    但是,在关注的光环还在庞秀玉头上盘旋时,学习成绩的不如意给她内心带来了重创."人家都觉得我是名人,是全校的骄傲,是优等生,可你看看我这成绩."
    于是,她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开始自闭,或许开始自卑.
    这种自卑同时源于家境的贫困,"换班后更糟糕,这是一个大款班,新的班级同学们家庭条件都出奇的好,我和同学们无论是穿戴,还是思想都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一个名人,曾被老师认为的简朴是否已经开始冲撞庞秀玉日益滋长的功利心?
    如作家吴若增所说,制造"神童"的例子很多,庞秀玉是一个典型.有些成年人带有非常功利、社会的目的,过分地拔高、放大和神化孩子,一味地追求孩子将来的"辉煌成就",往往会害了孩子.
    这种功利心是否也给庞秀玉的今天埋下了伏笔?正如一位读者质疑的,为什么很多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能自强不息,而庞秀玉自小涉猎的书籍广泛,应该有梦想、追求,却在短短几年中"随波逐流"……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10 文/劳楠)

反思之三:人造"神殿"其实很易倒塌 
    反思"庞秀玉现象"——社会环境 
   
在众多评说庞秀玉事件的声音中,我们听到这样一种见解:认为庞秀玉从辉煌走向落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对她投入的过多关注.
但我们不能否认,社会在给予庞秀玉关注的目光时大多出于善意的目的,诸多报告、座谈都是希望以庞秀玉为榜样,让更多的人向她学习.
    问题是,当庞秀玉的光辉点被集中、放大后,她已经被认知为"榜样、楷模",而人们对楷模的理解大多是"全方面的,完美的".于是,被关注的光环掩盖了她的缺点,庞秀玉变成了完美的"神话".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许多事例一样,多数人能看到的并不是这一真相,而是一个看似美好的结果.社会构建了一座虚幻的"神话"宫殿,在这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还是一个孩子的庞秀玉难免也自我认知为完美的天才,于是,她找不到方向,迷失了未来的路……
    1996年,在庞秀玉从华宁道小学毕业后的第一年,她又回到母校作了一次演讲,主题为"希望之星在华小升起".
    "那次演讲的规格很高,来了一些区里的领导,我们希望用庞秀玉的事迹带动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希望之星在华小诞生."
    虽然在庞秀玉成名之前,尚芳昌校长对她的印象始终是"并不出类拔萃,不很聪明,但很用功,很文静",但在众多关注的目光投在她身上后,庞秀玉成为了"一颗明星".
    这样的明星效应同样得到了实验中学校方的关注.
    庞秀玉小学的毕业成绩并不够实验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校方认定了她是个人才,并几次三番到庞家,希望破格录取庞秀玉.
    回忆当年的录取情况,实验中学原德育处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决定录取庞秀玉时,校方对她的了解也是"闻其名",并没有见过本人."
    那个年代的庞秀玉俨然是"榜样、人才"的代言人.
    时至今日,在众多评说庞秀玉的读者中,天津工业大学韩秋月老师发出这样的声音:"庞秀玉只是一个普通人,但社会过多关注的结果是,庞秀玉变成一个完美的神话."
    那个时代,人们对榜样的需求、理解是什么?任教于广播电视新闻系的韩秋月老师深有感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树立的精神楷模太多了,张海迪、赖宁等都诞生于那样的时代,而庞秀玉是作为一个爱读书的榜样被树立起来的,希望借此营造全社会的读书氛围."
    翻开当年的报纸,媒体对庞秀玉报道的焦点多集中在其藏书多,笔耕不辍,顽强学习的角度.
    但是,在庞秀玉的这些优点被集中、放大后,她被当成楷模,而人们对楷模的理解大多是"全方面的,完美的".于是,被关注的光环掩盖了她的缺点,庞秀玉变成了完美的"神话".
    对此,实验中学一位曾跟随庞秀玉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师深有体会:"签书的场面人山人海,大家从早上 6点钟就来排队,签书场地的玻璃门被挤破,每个排到队的家长都会和自己的孩子说"要向庞姐姐学习"."
    如今,在众多惋惜的声音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也是"她曾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到现在还留着她的书"……
    在人们习惯性的理解,社会"捧杀"的作用下,庞秀玉变成了一个完人.但实际上,庞秀玉很普通,而且偏科.
    几个神童失败的事实同样值得我们理性地思考. 14岁上大学的王思韩曾是令人瞩目的天才,但他不知道北京在哪里,原因是他不住在北京; 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的魏永康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研究模式被迫退学.
    他们不是神话,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当一个孩子被当成楷模推到公众面前时,种种虚幻的泡沫会影响他们的心态,会让他们迷失自己,甚至也自我认定为完美的天才.
    但是,在光环褪去后,庞秀玉才发现,她还是原来的自己,于是,学习的不如意、家境的贫困,种种并不完美的现实都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对此,韩秋月老师认为,有的人在泡沫消失后会意识到自己的平凡;有的人会感觉失落,甚至衍生扭曲的心态;而有的人甚至会走上令人匪夷所思的道路,这也成为韩老师分析"庞秀玉为何走到今天"的因素之一.
    一位读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除了生物因素的影响外,外界给予的过度评价、过度宣扬,都会使尚在成长中的庞秀玉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她尚未成熟的价值观体系发生坍塌.
    而儿童作家谷应则认为,本来喜欢读书的孩子,被升华成读书的榜样后,加在他们头上的光环可能变成负担,变成压力,他们或许会叛逆起来,开始厌倦学习.
    社会树立典型都有时代的烙印,而公众对典型的理解也都有自己理想化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庞秀玉现象"的某种不真实,而这种不真实的直接结果就是让庞秀玉们迷失其中,社会的不负责任也就体现于此.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13 文/劳楠)

反思之四:现代"伤仲永"为何频频上演   
    反思"庞秀玉现象"———社会环境之二
  
    从风光无限的少年作家到贫困潦倒的未婚妈妈,庞秀玉的悲剧震动了无数读者.其实 ,神童失败的报道近年来已经频频跃入人们的视线,庞秀玉的悲剧并不是她个人的特例.
    魏永康、王思涵为什么被勒令退学?宁铂为何出家为僧?干政怎会"自我封闭"?谢彦波有怎样的"心理问题"?
    这些曾迎来众多羡慕、关注的目光,被"捧杀"成天才的小神童,为什么没能把握好自己,而是演出了一幕幕现代"伤仲永".
    魏永康两年前,当魏永康的名字再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时,其被中科院勒令退学的消息不仅让他"神童"的光环顿时失色,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关注.
    魏永康, 1983年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农村一个贫苦家庭,两岁认识 1000多个汉字, 4岁掌握初中文化, 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 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 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 3年后,被中科院勒令退学.
    在母亲曾学梅看来,魏永康被勒令退学的原因是"他性格内向、人际交流不多,很多信息都不知道,他错过了几次考试,被计为 0分,后来补考过了,但他错过了最重要的、也是无法补考的考试———交结业论文."
    据悉,在魏永康大学 4年学习期间,有 3年是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即使到了第 4年魏永康搬到了学生宿舍,妈妈仍然形影不离.大学 3年间,魏永康还像初中生一样,生活自理问题都由母亲一手包办.曾学梅说:"我从来没有让他洗过衣服、袜子,洗头都是我给他洗的……"
    分析失败的原因,魏永康大学时的班主任黎培德教授认为,尽管他 13岁就考上了大学,但是这位天才少年的综合能力却非常短缺.
王思涵"中学生活=学习+睡觉;大学生活=看书+发呆."神童王思涵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两个数学等式来描述自己所经历的特殊学习生活,"我不后悔自己的这种成长方式,因为后悔也没有用了……"
    王思涵, 1987年 4月 22日出生,由于聪明好学, 10岁的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东北育才中学少年班.而后,他用 4年的时间完成了初、高中 6年的课程. 2001年 8月, 14岁的王思涵以 572分超出分数线 60分的高考成绩考进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
然而,曾被誉为"神童"的王思涵,在大学 4年的各门功课却陆续亮起了"红灯".大一结束时,由于 3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被所在学院要求留级一年,在毕业考试中,除英语外,其他学科因为学得不好他选择了弃考,最终,面对仅有一科英语及格的毕业成绩,王思涵被学校"责令退学".
    王思涵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宋院长认为,由于年龄小对大学不适应,父亲去世后主观学习性不强,是导致王思涵学业跟不上的主要原因.
    接连跳级的学习生涯中,王思涵究竟学到了什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认为,超常教育实际是缩短了人的成长过程,但这种缩短必须按照人本身的规律进行,人要经历的事情必须要经历,不能用一方面发展取代了多方面发展.
    宁铂、干政、谢彦波 
    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三个在昔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上大名鼎鼎的"神童"却成了如今"命运不幸"的代言人.
    宁铂, 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 30多首毛泽东诗词, 3岁时能数 100个数, 4岁学会 400多个汉字, 5岁上学, 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 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1977年 11月,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宁铂.
本科毕业之后,宁铂留校任教,并在 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而后,宁铂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 1988年结婚之后,宁铂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一年后,他再度出家……
    "神童"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 1978年,谢彦波去中科大学习时刚刚 11岁,此前只有小学 5年级的人生经验. 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 15岁读硕士, 18岁读博士,但是,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结果同样由于和导师关系紧张,中科大决定让其回国.
    回国后,谢彦波接受了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不过,他本人对物理这门学科却越来越怀疑.他开始怀疑整个科学体系.他试图查找一些漏洞,进而证明科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对于谢彦波的心理问题,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老师说,从入学时起,他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除过."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尤其严重."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他与谢彦波有惊人相似的轨迹: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回国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而干政也表示不想读博士了,但他长期找不到一份工作,他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家里.
    对于 3位"神童"的人生路,汪惠迪老师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
    当年被渲染和追捧为神乎其神的天才样板和学习楷模,而日后却归于平淡甚至寂寞、失败,这既指他们在业务学科上毫无建树,更指他们在人格和修养上的缺失.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14 文/劳楠)

反思之五: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 
     "庞秀玉现象"的启示 
    文/李庶民   
    新报近日对昔日才女庞秀玉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评论和反思,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我和她是同龄人,在我初中的时候,她是我们的偶像,我至今仍保留着她的那本小文集.在我看来,她之所以走了弯路,主要是没有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
    十几年前,她的藏书就有一万二千册,令人震撼.想必这些书中会谈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谈到人性的善恶,谈到如何防止被欺骗,谈到学业的重要.如果庞秀玉稍微能掌握其中那么一点,就不会到今天这个局面吧?或许可以说,她没能把书本与生活相联系,没能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才犯了低级错误,这是她的遗憾.
    庞秀玉的境况乍看确实让人震惊,但仔细想来,也并不奇怪———谁说读书多就一定生活经验多?谁说文学专家就必然是爱情专家?一个人在写作上的造诣不能保证对感情也精通,因此,受骗受伤也难免.
    这件事对我们今后的典型人物宣传也有一些启示,那就是要避免"高大全"倾向,一个人一方面突出,就恰如其分地宣传他这方面的成就,不要把他其它方面也描述得十分完美,不必塑造成完人和偶像,否则,会给本人不必要的压力,也不利于普通人对榜样的学习.
还应看到庞秀玉的遭遇也有偶然性.如今,离异家庭的孩子很多也都生活得很正常,少年成名者也并非都结局不好.如果庞秀玉没有去那个餐馆打工,没有遇到那个男人,那么,她现在的生活也许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大家可能也就不会在这讨论"庞秀玉现象"了.因此,我们不要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觉得庞秀玉犯了多大的错误,或者认为她如今的状况是少年成名的必然恶果.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有特殊性,也有偶然性,我们不应把庞秀玉当作完人,同样,也不必对她过于苛求.
    "庞秀玉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读书优秀不意味生活优秀,一方面优秀不意味其它方面必然优秀,过去优秀也不意味将来永远优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完善自己,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才能少走弯路.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07 文/南开大学 200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李庶民)

反思之六:庞秀玉,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 
     作者: 冰川  来自: QQ论坛 发表日期: 2005-10-12 
看过有关庞秀玉的相关报道后,我们不仅对这个天才女孩的离奇命运感到惋惜,同时还应该为其原因深刻思考! 
在庞秀玉身上,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反省。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司法不公! 
在生下三子后状告孩子的父亲,主张抚养费这一环节上,我们从多方面看到了现行法律的不公。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闹剧”—— 
在开庭审理案件时,被告及被告律师缺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出席必然败诉,铁定的败诉官司,出席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然而,法庭并没有因其“蔑视法庭”而判其败诉,反而无法审理!原因何在?因为原告律师竟然也没有出庭。究其原因,应了我国一句老话——有钱能使鬼推磨。 
开庭之际,律师叛变了。对如此明显地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我们的法律能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罚? 
可悲的是,故事的主角庞秀玉没有精力再来打这场官司了,因为她的命运还没有改观,她已经全力去打自己该打的官司了,哪还有精力再打这场官司以外的官司?即使再打这场官司,也要等她的主要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之后再来维护法律的公正,而她的力量太有限了。 
其次我们看到的是“悲剧”—— 
庞秀玉在花费了两万元“疏通费”之后,才确定了对方的身份及财产现金数额——七百万元。而她的主张也就确定为向对方讨要350万元抚养费,对这一结果,我们甚至产生了一种有点嫉妒的欣慰。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被告明确知道自己将败诉的情况下,他的决断非常“正确”——离婚,并把全部财产都赠与了原妻子和岳父。所以,在原告庞秀玉赢了官司的同时,却无法得到应得的经济补偿。对这一结果,法律人士的解释为:庞秀玉没有法律常识,在起诉的同时没有提请财产保全。 
我们有点看不懂了——庞秀玉是个初中没毕业的“法盲”,但是她的律师也是法盲吗?这么关键的法律程序,难道律师不懂?对这样的审判结果,怎么能怪庞秀玉没经验呢? 
说句题外话,生活中,我们有几个人能够把法律研究透彻呢?如果任何一个“不单纯”的有文化的人都能钻法律漏洞,还要律师干什么?
我们有理由相信,庞秀玉又一次被律师出卖了。相比之下,第一个律师的叛变是明的,还属于光明正大;而第二个律师则是暗的,更阴毒。 
抛开律师的“江湖险恶”不说,再来看看法院如何“主持公道” 
被告在成为被告,两次开庭都没有出庭的情况下,却匆匆办理了协议离婚的手续,而且把家庭财产全部“赠予”他人。这样的“善举”明显是在实现财产转移,对这一结果,法院完全可以质疑其有效性,再说句题外话,这样的大数额赠与行为,受益方是否要交所得税? 
言归正传,法院的判决显得非常“无奈”,何以使然? 
我们都在慨叹——社会太复杂了! 
到底是哪些人使得本该不复杂的和谐社会变得复杂了呢? 
我们痛恨腐败,而每次面对腐败现象时,竟然没有一个能够出来惩治腐败的部门。连法院都不敢让人相信了,我们还敢相信谁?难怪庞秀玉谁也不相信了!何止是她? 
司法公正,它的负面影响不仅仅让百姓对司法部门没有信心,更是对政府失去信心,更有甚者,让执政党威信下降。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哑剧”—— 
庞秀玉的官司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但是在她身后,还有很多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没有得以解决。 
我们先来看看庞秀玉的身份——少女作家,二奶,未婚妈妈。 
首先我们同情和惋惜的是一个天才少女的悲剧结局。然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从公平的角度来确认二奶的社会地位,不能因其是少女作家就忽视她的二奶身份。 
无论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我们都不该对二奶给予更多的宽容,毕竟那不是我们所提倡和弘扬的。问题的焦点是——非婚生子女的抚养费和继承权问题。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法律早有规定,正是由于有了这方面的法律依据,庞秀玉才有理由主张索要350万巨款。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这样的法律规定是否也存在着让人难以接受的问题? 
假如你我是被告,是否也会对这样的法规存有抗拒思想呢? 
如果一个男人只有十几万或者几十万财产,拿走一半为其风流付出代价,我们旁观者会认为很“公道”——即给了花心男人一个沉痛的教训,又给了弱势女子一个经济补偿,更是对没有罪的孩子的保护。 
然而人的接受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被告本身没有那么多钱,难道就不该更多地为原告承担一些义务吗?或许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他若没有钱,庞秀玉也不会跟他十年,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结果了。于是我们又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庞秀玉跟的不是一个普通男人,而是跟了一个有钱人。 
做为二奶,跟了一个有钱人,一个资产上千万的有钱人,那么她的利益就应该得到法律的“优待”吗? 
在这个问题上,公众的接受能力先不说,当事人首先就接受不了,所以他才要把资产转移,虽然他转移资产的合法性以及对情人的“残酷无情”令人气愤,但这也是被法律所逼迫的。如果他不这样做,而是老老实实地交出350万,这样对庞秀玉,对我们心目中的天才少女作家也许很“公平”,很值得欣慰,但是这样是最公平合理吗? 
在这个案例中,庞秀玉属于被欺骗、被诱奸才成为二奶的,而且有了孩子才知道对方已婚,甚至到了法院开庭时才知道对方的身份和财产情况,对这些情节,我们能够给予同情和支持,因为在这些情节中,庞秀玉太单纯了,或者说太傻了,所以我们的支持和同情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换一个角度,如果一个居心叵测的“精明”女子,设计诱惑了一个亿万富翁,生下了非婚子女,也能依法向其讨要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巨额补偿吗?那时我们会不会反过来怀疑她敲诈? 
以上例子属于走极端,那么我们不钻牛角尖了,举一个中性概念的例子:如果一个不单纯更不傻的“普通”女子,即不是才女也不是妓女,与有钱的已婚男人发生了感情纠葛,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二奶,并同居生子。这样的事实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只是她们很幸福地被包养着,没有象庞秀玉一样轰轰烈烈地闹起来。 
对这样的重婚现象,法律的原则是什么?是民不举官不究。也就是纵容。但是一旦有一天这个女子也象庞秀玉一样告上法庭,那么她的利益将受到什么样的维护? 
现行的法律又回到了庞秀玉所面临的问题上来了——要与对方分割财产。那么法律是不是在鼓励这些二奶们——你们要跟就跟有钱的,跟了有钱的,当二奶同样可以在法律的允许下发财! 
正是有了这样的法律,必然造就一批有这样想法的人。婚姻法就是这样被违法的人任意践踏。 
庞秀玉太单纯了,所以才没有得到“应得”的补偿,才受到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而那些不单纯的二奶们,却真真切切地通过法律渠道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所以,对待庞秀玉案件的最终结果,法律也不敢说该与不该!最终只能是“哑剧”。 
“哑剧”的另一个方面是——法官及律师,都被金钱赌住了嘴。 
说完法律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教育和道德问题。 
众所周知,今天的孩子们太幸福了,多数为独生子,被围在爱与关怀中长大,所受的教育都是激励教育,听到的都是赞扬。 
回想起十年前,这样的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再追溯到更远: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骂出祸害! 
从这个角度看,庞秀玉所接受的是严格的管教。 
庞秀玉的父亲不能说不称职,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庞秀玉的功课门门一百分,可以说出类拔萃,这让多少家长羡慕不已啊!我就恨自己没有这样的狠心和精力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必须给她施加压力,不然不要说考高分,就连学业也无法完成。 
或许庞秀玉的父亲过于严格了吧!但是毕竟他的严格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学业与高分是不是那么重要? 
目前来讲,高分对一个学生来说,就是第一位的。虽然我们在“装模作样”地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却是非常失败的。面对全国统一的应试教育,家长能有其它选择吗? 
庞秀玉的父亲还有一点值得骄傲的,就是孩子没有成为高分低能的学生。庞秀玉能够在写作方面早早成名,成为天才少女作家,与他花十几万元买进的上万本书是有一定关系的。他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决不能只用金钱来衡量。其中也包涵了无数的期待与付出。 
一个严父的高压教育,必然牺牲掉一些骨肉亲情。如果庞秀玉能够再坚持几年,顺利地考取名牌大学,她必然能够看到父亲灿烂的笑脸。到那时,她必将体会到父亲最深挚的爱。 
遗憾的是,庞秀玉没有走到高考,甚至没有完成初中毕业考试。她学习下降的原因竟然是早早地出名了!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捧杀!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艰难又缓慢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的体会。没有被家长督促和体罚过的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排斥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但是学习艰辛是众所周知的。十年寒窗才刚刚念到高一,这还不算学前教育。知识的积累太慢长了!厌学思想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所体现。庞秀玉也不例外,她也不该例外。 
然而,在庞秀玉感到厌倦时,没有得到更好的引导,而是受到了“捧杀”。 
可以想象,当她无比荣耀地到其它学校去演讲归来时,他的父亲如何因其耽误了功课而对其进行惩罚?当她因为准备演讲而没有完成当天的作业时,他的父亲如何执行严格教育?即使她没有理由地飘飘然,不肯努力学习时,面对一个全天津市中学生学习的榜样,她的父亲如何挥起管教的拳头? 
一个严父,不得不松懈,而他又不肯就这样放松对女儿的管教。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她的人生道路还很慢长,需要不断修正她的思想。而女儿早成了“名人”,对父亲的管教已经不认同了。于是父女之间非常对立,一个越来越粗暴;一个越来越叛逆。 
悲剧就这样埋下祸根。当时正是庞秀玉的发育期,逆反心理定很严重,对严父的抵触情绪更是到了极点。而父母的分歧,争执,甚至是家庭暴力,都在她尚未成熟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再加上她的成名,做报告耽误了三分之一的课程,而初三最后冲刺阶段的课程是何等的重要啊!她不得不成为应试考试的又一个牺牲品。 
一贯在成绩面前骄傲的她,无法面对学习成绩的下滑,也无法面对父亲的严格要求,而她是“名人”,更不能面对失败,在无法面对的情况下,她选择了逃避。或许,名人的感觉让她以为自己翅膀硬了,为其逃避打下了思想基础吧? 
在这一连串的悲剧中,庞秀玉自己有责任,社会更有责任,而被人们普遍认为最有责任的父亲,观念却是最正确的。他的失败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准备不足,没有拿出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来,其次是与庞秀玉的母亲没有达成共识,他的教育理念首先不能得到孩子母亲的认可与配合,估计他们夫妻矛盾当中肯定也包涵了这一内容。谁知天下父亲心呢?尤其谁知一个严父心?可惜的是,严父的爱,庞秀玉没有体会到。 
家庭暴力导致的离婚也是常见现象。父母离异后,庞秀玉自以为逃离了苦海,与其慈祥的母亲相依为命,她到处打工,“要象男人一样”供养母亲。 
庞秀玉的决心和孝心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她真能象男人一样自强、自立,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那才是最让人欣慰的。 
然而她不是男人,女孩子毕竟有女孩子的危险。在失去了父亲的严格管教之后,她终于摔了一个大跟斗。 
小女孩与男人来往,本该受到父母的严格监督,但是她的母亲却做不到。在她夜间外出应酬时,母亲正巧没有在家,以致醉酒之后被送回家的庞秀玉失身了。 
此时才应该体现父亲的作用了,然而庞秀玉已经离开父亲了。母亲的见解并不比庞秀玉更高明,她无法对庞秀玉在人生重大问题上给予更高层次的指导。 
母女俩用同样的理念“不得不”企求这样的结果——因为他强暴了她,所以就必须娶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混蛋逻辑? 
他因为强奸了她才答应娶她;她因为被他强奸而一定要嫁他。 
最终打动她们的还是他的甜言蜜语,而他的甜言蜜语恰恰是说要娶她。强奸问题就这样被“圆满”解决了。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格落差——他们的“婚约”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易。如果他没有对她进行强奸,她们母女俩认为自己是没有资格“高攀”这门亲事的。而被强奸之后,她们反而被动地掌握了主动权,对方必须“真心”地娶她。 
一个摆脱了强奸的罪名,而且可以继续占有她,长期保持性关系;一个得到了对方娶她的承诺,高攀上了一个很成功的有钱人。这样“私了”可以说皆大欢喜。 
如此交易,必将导致丧事原则。所以当她发现对方已婚时,仍被对方的“真心”打动,住进对方买的房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成为他的二奶,为其生下三个孩子,难道不都是因为对方有钱才能实现的吗? 
庞秀玉的让步,其实就是在人格上的低头。这样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慈母的关怀,而是在严父的监督之下,能发生吗? 
今天,庞秀玉似乎觉醒了,要结束这样阴暗的生活。追究其觉醒的原因,仿佛是看清了对方永远不会娶她。当了十年二奶,成为三个孩子的未婚妈妈,假如真能换来她企望的婚姻,她是不是会感觉很值得?假如她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满足,拿到了350万补偿,她会不会真的很满足? 
庞秀玉,离真正的觉醒到底有多远? 
一个才女,早该利用自己的才情独立了,不仅在经济上,尤其在人格上。即使当初受到蒙蔽,跟错了男人,那么十年来也早该利用他的力量,走自己的路了。虽然自己的身份并不光彩,但是人格独立之后,同样会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应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 
假如当初跟定的是个未婚男人,而且合法结婚了,同样也要人格独立。不然今天这个男人对其它女孩作出同样的事来,你如何选择? 
走好人生的路,不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能够很从容地把握的,严父的爱,不会害你的。 
如果当初父亲再严一点,父母的婚姻再持久一点,一直到“逼迫”才女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堂堂正正的工作,那么她的人生会不会更加光彩照人呢? 
也许她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以后的人生会很平庸,但活得要更有尊严! 
真心希望庞秀玉能够心痛之后早日找回父爱!找回尊严!

 

四、关于庞秀玉的回忆

回忆之一:上初中时我是庞秀玉的"粉丝"   

记者手记  
    文/任桐   
    庞秀玉的求助信就夹在我的采访本内.
    十天了,这薄薄一页信纸我一直随身携带,但却再没敢翻看,或是不愿.
    还记得同事将信转交给我的时候是晚上 7点多,正准备下班.本打算转天再拆看,随意扫了一眼信封,我的心顿时被触动了.
    "寄信人"的位置写着"庞秀玉"三个字,熟悉的名字,似曾相识的字体让我满腹狐疑——是她?
    400多字来信很快读完———果真就是那个曾红极一时的少年作家庞秀玉.
    回到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初中时的语文书,扉页上就是她的亲笔签名以及"祝你成功"四个大字.
    记忆回到十一年前.
    那时我还是一名只有14岁的初中生.有关庞秀玉的报道正在各个媒体铺天盖地地热炒,她的故事和文采飞扬的作品感动了许多和我一样的学生.
    学校为了鼓励我们努力学习,特意邀请庞秀玉来作题为"希望"的报告.于是我就有机会借接她之机走进她家.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简陋的房间中,书籍整整齐齐码满四壁,还有床头那厚厚的读书笔记,让人叹为观止.
    报告会相当成功,当她说到侍奉妈妈吃药睡下后读书写作,说到感冒发烧也要笔耕不辍的时候,很多同学热泪盈眶.
    会后,大家都追着她签名,我找不到合适的本子,就把新发下来的初三语文书顺着人群的夹缝递了过去.
    此后很长时间,妈妈都以她为参照物教育我,"看看人家是怎么念书的,看看人家写的东西."这是我初三一年最常听到的话.
    十一年,庞秀玉的名字从未在我的脑海消失,但做梦也想不到我们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重逢———三个天真的孩子在她的身后蹦来跳去,一声高过一声地喊着"妈妈".
   如她所言,走到今天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之所以关注她,也绝非她的那段奇特恋情以及三个儿女的接连出生,而是想揭示这个昔日"神童"如何从辉煌走向幻灭,更想帮助那三个无辜的小生命,不让他们重蹈母亲的覆辙.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第31版-2005-08-30 文/任桐)

回忆之二:待人真诚有礼貌八次签名都扑空
    中学同学对庞秀玉的印象   
    "不可想象,她那时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啊."已经是外企白领的胡松阳同样毕业于实验中学,且和庞秀玉同级.
    据他回忆,上初中后不久,庞秀玉就已经很出名了,老师总把"大家看看人家庞秀玉多刻苦.看看人家的学习态度,对比一下自己啊!"挂在嘴边.
    在胡松阳的印象中,庞秀玉是一个颇为谦和的女孩子,每次在楼道中碰面总会报以真诚的微笑,要是遇上进出楼道门的时候,她也会主动侧过身体,让对方先行.
    李巍也是庞秀玉在实验中学的校友,年长庞秀玉几届,当时在高中部."她可是红得发紫啊,很长一段时间,想在学校里找到她都挺不容易的."
    李巍告诉记者,自己有个妹妹非常欣赏庞秀玉,总想得到一个她的签名.于是,李巍就拿着一个笔记本去庞秀玉所在的班,但一连 8次都扑了空,"我找了她两个多月,除了到电视台、报社接受采访,就是去外校做报告,一次都没见着."
    当时,李巍就和同学在私下议论,长此以往庞秀玉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难以招架,"果然不出我们所料,转年就传来她成绩下滑准备留级的消息."可以选择的,却是未来的生活.
    "我的眼泪都流干了,我告诉自己决不能再为自己哭泣."她说.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8-31 文/任桐)

回忆之三:希望
———一棵新芽的成长
   听说,天津实验中学初一特长班有个 13岁的小姑娘庞秀玉.庞秀玉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可她个人藏书竟有 12000多册,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屡屡夺魁.这事就有点"玄",一连串儿的疑问从脑子里生出来:
    她家住几间房?这么多的书都放在哪儿?
    她父母每月总收入有多少?买这么多的书要花多少钱?
    她买的都是什么书?是不是小人书?
    还有一个更主要的疑问,她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的书?现在都到嘛年月了?公家私家,上上下下,都在抓经济,都在往家里捞钱.没见报载吗?现在 40%的青年家里无藏书,全国年人均购书才 5分钱(其中还包括买地摊上的乱七八糟的书所花的钱).有的新华书店转业卖家具、卖百货、开饭馆、开舞厅.有的图书馆像清理垃圾一样把一汽车一汽车的图书拉出去处理掉,腾出房子搞三产.阅览室里空寂无人冷  冷清清,卡拉 ok厅里热热闹闹.
    这个庞秀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在一天晚上,我们找到了她的家.
    哦!一推开单元门,就进入了书山峡谷,前厅两侧的书垛直上屋顶,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窄小的过道只能有一人通过.大间居室那是庞秀玉的"勤耕书屋",那真是满目尽是书,四壁都不见,倾家找不到一台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狭小的空间里,临窗放着一张写字桌,上面堆着书,一张破旧的圆饭桌,被书压塌了半个圆,就连双人床的里边也依壁码起一面书墙,剩余的部分才是秀玉和母亲睡觉的地方,只有两张旧单人沙发上没摆书,白天并排放供人坐,夜间对头接就成了秀玉父亲睡觉的床.这可是一间名副其实的书屋.仅有的三个大书架上,摆满了世界名著、古今辞书.举目望去,更让你满眼生辉:<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63卷;<世界名著珍藏本全集>;<鲁迅全集>;<中国四大名著>(珍藏本);绘图本<世界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辞典>、<辞海>、<辞源>;<资治通鉴>;<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史记注释>;<外国名作家大辞典>;郑振铎的<文学大纲>、<傅雷译文集>……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当亲眼看见了庞秀玉的 12000册图书是"货真价实"时,想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
    庞秀玉的父亲庞毅抱出来一大摞大小不一、厚薄不均的本子,这是庞秀玉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的日记;庞毅又找出一摞文艺杂志,这里都载有庞秀玉写的文章;庞毅又端出七本像影集一样的大硬册,原来里面都是庞秀玉得的各种获奖证书;还有中央领导、文化名人给庞秀玉的题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九十高龄的文学巨星巴金给庞秀玉的亲笔信.
    "庞秀玉小朋友:谢谢你的信,还有你送我的"祝寿图".你用稿酬买来送我的礼物,我要重视它,把它转送成都的"慧园"(作者注:慧园是巴金先生在四川故乡的纪念馆).我的读者也感谢你.祝你在学习上奋勇前进.我送你一本谈人生的小书,请收下.巴金"(摘自 1994年《天津日报》)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8-31)

回忆之四:读书·买书·藏书
    文/庞秀玉   
    我从小酷爱读书,书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的心.
    说来也怪,在我一周岁时,爸爸把各种糖果、玩具和书籍摆满桌面,让我"抓周",我竟然毫不犹豫地抓起本画报.妈妈乐得合不上嘴.这大概是我跟书有缘吧.上学后,我读书的瘾头更大了,不但看少儿读物,还读了许多节本、缩译本中外名著.
    读书需求量的加大,买书和藏书自然成为我课余生活中不可少的事.书店对我是最有诱惑力的地方.
    你可别小瞧买书,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选书贵精,既要知识性强,又要趣味性大.对版本、著译者更须披沙拣金.普通的书好买,绝版书和为书配套则难"访".自费购书,给爸妈增添了不少负担.他们的工资都不高,爸爸只好依靠赶场兼课的收入,来满足我买书的欲望.为买一套<诺贝尔文学奖选集>,妈妈含辛茹苦,艰辛度日;为购齐<鲁迅全集>爸爸卖了家中唯一的交通代步工具——自行车.当他冒着鹅毛大雪,吃力地走回家时,简直成了雪人.当他从怀里把带着体温的钱递给我时,我忍不住哭了.爸爸放下教案,一边不住地咳嗽,一边搓手,风趣地说:"好孩子,别哭.明天爸爸帮你把鲁迅爷爷"请"回家."虽然生活很清苦,但我的精神食粮从来没缺.六年来,我藏书近万册.爸爸经常教育我说:要想成为一个完人,就非多读书不可.我理解爸爸的话,更了解一家人为我成才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有什么理由不 多读有益身心之书,做报效祖国之人呢?
    访书、藏书虽然不易,却乐在其中.
    记得三年级暑假,我被一本装帧精美的<傅雷家书>所吸引.我有不少傅译名著,他的诫子名言更值得一读.一问价钱,心里顿时凉了半截,手里的钱还不够买半本.我在柜台前徘徊了好久,壮着胆子说:"阿姨,让我看看<家书>好吗?"阿姨满足了我的要求.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书,浏览了内容提要,瞻仰了傅雷、朱梅馥夫妇的合影,欣赏了他们的家书墨迹,贪婪地翻阅着,直到书店关门……
    一周后,我攒齐了钱,连公共汽车都舍不得坐,一口气跑到书店,把攥得湿漉漉的钱摊在柜台上,得到的却是一声:"此书售罄".
    一年后,当我到"作家书店"买书时,觉得眼前一亮:那书架上,不正摆着我梦寐以求的<傅雷家书>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购得一本,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回家后,立即在扉页贴上心爱的藏书票,并附打油诗一首:"<家书>抵万金,访书遍津门;"作家"成全我,雪中送柴薪."
    有人说读书苦,其实不尽然.课余时间,或盛夏的林阴下,或寒冬的火炉旁,展卷捧读,其乐无穷.一册在手,怀着期望打开,带着收获合上.这不正是一种享受吗?
    有人说买书、藏书劳民伤财.其实并非如此.课余逛书店,跑书市,转书摊,花个块八角地买上本如意的书,实属幸事.有时撞上好运,还能在旧书摊上访着质优价廉的"孤本"或"善本".那滋味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闲暇时,给新书编号分类,为旧书"疗伤整容",望着满屋"玉函"生香,典籍盈架,真好像置身于古今中外的良师益友之间,聆听教诲,倾吐心声.这不是一种愉快吗?
    朋友,爱书吧!"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这是惠普尔的名言,我愿与各位朋友共勉.
    本文曾发表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文艺>编辑部<习作精华>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02)

回忆之五:反哺
    文/庞秀玉   
    初冬乍寒,夜深人静.望着床上昏睡的母亲,望着她那憔悴的面容,我不禁潸然泪下.我虔诚地祈祷:妈妈呀,女儿多么盼望您早日恢复健康.假如能挽救您的生命,我愿献上自己的血肉;假如能替您分担病痛,我愿经受瘟神的折磨;假如……
    母亲翻了个身,露出一只脚,我忙用被子替她盖好.脚!我下意识地低头看看自己的脚,往事历历在目……
    那是五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我拽着父亲的衣角,去医院看望刚做完手术的母亲.病床上母亲脸色惨白,如果不是鼻翼在轻微地扇动,谁敢相信她是有生命的人呢?母亲慢慢睁开了眼睛,吃力地侧起身子,把我搂在怀里.突然她低头看见我脚下单薄的布底鞋,于是摸出一叠饭票,对我身边的父亲说:"把我省下来的饭票退了,快给孩子买双棉鞋吧!"那天母亲好像有什么预兆,好像要撒手人寰永远离开我似的,坚持给我擦脸、梳头、剪指甲.母亲的手冰凉,却使我感到有一股暖流融遍全身,圣洁的母爱在女儿的血管里沸腾……
    中药的气味笼罩了室内的空间,清脆的钟声打断了我的回忆.我暗暗叮嘱自己:"留神,这回可别把药熬坏喽!"也真是的,都九岁了,还这么笨,眼睁睁的把药给熬糊了.再说,改稿也得分场合,爬格子再有瘾,也不能影响熬药呀!多亏了会骑车,跑了五、六家药铺,才重新抓齐了药,不然母亲的病非让我耽误了不可,可别再大意哟!
    听大人们说过,糊药有毒,喝了会出危险!还说过铝锅熬药没问题.我只好改用铝锅,药熬出来能否可靠保平安呢?
    时钟的大小针叠在一起,打了 12下,我百倍经心地盖上锅盖,小心翼翼地滗出药汁.
    手捧药碗,刚要给妈妈服用,突然闪过一个恐怖的镜头,顿觉冷汗涔涔:"病从口入,人命关天.如果妈妈喝了……"我决不能让妈妈冒险.我毫不犹豫地喝了一大口深棕色的药汁:哇!好苦呀.我倚在母亲身边,闭上眼,等待危险时刻的到来.空气凝固了,时间艰难地推移,嘀嗒,嘀嗒……突然,当———一声悦耳的钟声,打破了子夜的寂静.哇!太好啦,一个小时过去了,自己安然无恙,能给母亲喝药啦!
    我怀着欣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梦中的我变成了一只矫健的小乌鸦,正叼着一只小虫,飞向树上的巢里,把小虫送到乌鸦妈妈嘴里……
    庞秀玉小学四年级习作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2005-09-01)

 

五、关于庞秀玉的征婚

昔日少女作家庞秀玉发出征婚宣言               核心提示 天津26岁未婚才女妈妈庞秀玉要公开招亲!近日,庞秀玉授权本报,独家全文刊发她的婚姻宣言。“婚姻宣言:我希望有一个人,他能与我共同分担家庭重担,支持我写作和公益事业,成熟稳重,性格温和,与我能坚持一路走下去(地域不限)。庞秀玉。
    今年26岁的庞秀玉,曾是天津市著名的少女作家,天津市中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年也是天津市作家协会的最小会员。 
    初中三年级时,庞秀玉因故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因年轻不谙世事,一个已婚男子走进庞秀玉的生活,并步步为营占有了年轻的庞秀玉。被蒙在鼓里的庞秀玉,先后为该已婚男子生下1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 
    2001年,心力交瘁的庞秀玉带着3个孩子和病重的母亲,离开了该男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4年艰苦挣扎后,庞秀玉决定面向全国征婚,试图找一位能与她真诚相守的男士共度人生。庞秀玉在天津接受了本报记者就征婚的详细专访,并委托本报独家发布其征婚宣言。 

50岁以上男人才可靠
 
重庆晨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对理想中的伴侣,年龄上有什么要求? 
庞秀玉:必须是50岁以上,区域不限,职业不限,单身,如果这位先生有子女,必须已经成年。 
记者:你这么年轻漂亮,为什么要选择50岁以上的先生? 
庞秀玉:五十而知天命,可靠。 
记者:对未来先生的人品有什么要求? 
庞秀玉:这位先生要宅心仁厚,不打女人,脾气温和,绝不计较我从前的经历,不要触碰我以前的伤口,要支持我搞写作和慈善公益事业。我不会用他的钱去搞慈善公益事业,但他必须支持我搞慈善公益事业,不能阻拦我,并且支持我外出写作采风。当我外出采风无法照顾母亲和孩子时,他要尽力照料我的母亲和孩子。 

对男友经济要求不高 
记者:先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经济条件? 
庞秀玉: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只要有能力抚养我的3个孩子,承担我母亲将来有可能生病的不菲治疗费用,能帮助我母亲和我的孩子安顿一个像样的家。 
记者:如果有这样一位先生愿意与你结百年之好,如何处理他与你的孩子、你母亲的关系? 
庞秀玉:这位先生可以不与我母亲、我的3个孩子住在一块,他可以对我的孩子没有感情,也可以不接受他们,但不能以任何方式伤害我的3个孩子和我的母亲。 
记者:假如——当然希望这种假如永远不要变成现实——假如最终你和这位先生的婚姻出现问题,你如何处理? 
庞秀玉:如果最终证明这桩婚姻是不合适的,如果责任出在我身上,我会很知趣,什么财产也不要,干干净净的带着我母亲、我的3个孩子离开。 

我想做传统中国媳妇 
记者:你对应征者有何要求? 
庞秀玉:希望这位先生在接受我以前,深思熟虑,不要冲动,不要轻易做出决定。今后的婚姻生活中,万一出现什么状况,如果不是什么十分严重的事情,我俩不要轻言分手。我需要非常平稳的生活。 
记者:你在这婚姻生活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庞秀玉:一个传统风格的中国式媳妇。我希望自己在这位先生的眼中是一只小鸟,一只需要细心呵护的小鸟。我的先生就是大树,是我的加油站。除开写作,我的先生就是我全部的天空。我不希望因为我的名气,先生把我当做女强人。我只是想做一只小鸟。
庞秀玉征婚热线023-89036754 重庆本地拨打966966 

新闻链接:秀玉盼望披婚纱 感觉伴侣正走来 
26岁的庞秀玉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国庆节前,当庞秀玉出现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发现她和照片上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记者给她拍出来的照片,也呈现出这种奇特的差异。 
她管儿子叫“哥哥” 
庞秀玉说,照片是静态的,而现实中的她却是活生生的,展示着真实的优点和缺点。 
现实中的庞秀玉,完全是一个简单天真的小女生——虽然她已经26岁,是3个孩子的妈妈——庞秀玉的3个孩子从不叫她妈妈,而是从小就叫她“小玉”,她也管她的儿子叫“哥哥”。 

26岁仍像小孩子 
记者:你如何评价自己? 
庞秀玉(笑):我有很多缺点的哦。譬如我很多时候真的就像小孩子,小孩子的毛病忒多。另外,我很嘴馋的哦。 
记者:如果找到了理想的伴侣,你会选择举行一个非常热闹的婚礼吗? 
庞秀玉(异常兴奋):我只是想在结婚时,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非常漂亮的婚纱。婚礼要浪漫,因为我基本上就是小孩子性格,喜欢精致的浪漫。 
记者:万一——当然希望这万一不成立——万一找不到理想的伴侣,你如何打算? 
庞秀玉:我已经感觉到,冥冥之中,他正向我走来。 
    (原载:天津《重庆晨报》2005-10-09 记者夏显虎)

 

上一页 | 关闭窗口 | 下一页


艺术天地网站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