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简介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
杭州先民就创造了光彩夺目的良渚文化。
五代吴越国建都杭州,发展经济,
造就了别具特色的吴越文化。
宋元时期走向鼎盛,
是当时我国海外贸易重要通商口岸。
据史料记载,康乾盛世,杭州拥有人口124万,
跻身世界十大城市。
古往今来,杭州这片沃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历史神韵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别具魅力。
杭州风光优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美丽西湖依城而栖,苍翠群山抱城而居,
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汹涌钱江划城而出,
三面云山一面城,江河湖山在城中。
杭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仅西湖景区就有100余处名胜
和65个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春夏秋冬各有景色,阴睛雨雪别有情致。
迈入新世纪的杭州,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充满活力,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
仅次于广州居第二位,她正迈着矫健的步伐,
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
雄厚的经济基础,热忱的创业精神,
张开臂膀,走向未来,拥抱世界。
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面积五点六五平方公里。
那一泓脉脉含情,明净如镜的丽水,
就涵藏在这连绵起伏,曲折多姿,
或远或近,若隐若显的层恋叠嶂之中 ...
西湖以其景色秀丽,倾倒多少中外游客,
历代诗人也多有诗篇赞颂她的美丽。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东坡),曾两度主政杭州,
他不仅为杭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而且留下许多赞美西湖美景的诗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烩灸人口的诗篇,把西湖与美人西施相比,
使人们对西湖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
在此前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
对西湖美景也往往留连忘返。
他作诗云: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这两首诗把西湖晴、雨、晨、暮的景色都巧妙地展现出来。
西湖宛如一位江南少女,气质娴雅,精神灵秀,
给人一种婀娜多姿又不流于娇柔做作的美感。
西湖之美就在于人工的妆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
无雕琢之俗,而有锦上添花之奇效。
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中山公园内西湖天下景亭的一副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正是道出西湖风景秀美的真谛。
苏堤的由来和一位诗人分不开,他就是苏轼。
北宋后期,苏轼曾两次到杭州做官:
1071-1074的杭州通判和1089-1091的杭州知州。
1089年夏,杭州发生了旱灾和饥疫。
刚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了解到百姓正在受苦受难,
就请求朝廷减去杭州上供物品的三分之一,
用以救济灾民。他本人也拿出一些钱供救济灾民之用。
当年入秋以后,杭州地区连日大雨,
许多地势低的地方就成了一片汪洋,
农业生产损失严重,许多群众流离失所。
苏轼又上奏朝廷,请求减免杭州上供米的一半。
苏轼还把官仓中的粮食平价出售,
同时他还多方募捐,建立医院,
使百姓的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由于苏轼体察民情,赈济及时,
杭州人民顺利的渡过了这两次大灾。
杭州经历了旱涝之后,苏轼深感兴修水利的重要。
当时的西湖已经严重淤塞。经苏轼招募民工,
共动用了20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
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淤泥和草根,
堆筑起由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
在堤上建造了六座石桥。
后人为纪念苏轼的功绩而称此堤为苏堤。
雷峰夕照:雷峰夕照位于
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
为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
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
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
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
后人又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
每每夕阳西下之时,塔影横空,
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
雷峰塔还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民间传说有关。
法海和尚破坏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美好婚姻,
并将白娘子禁锢在雷峰塔下。
许多年后,修炼成功的小青蛇战败了法海,
白娘子终于被救了出来。现遗址仍在南屏山上,
从净慈寺旁抄小路可达山顶遗址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