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编辑介绍美术经典作品,旨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勿用于商业用途。
三、五代两宋美术
21、匡庐图,此图从画题看系画江西庐山,实际是以北方的深山大岭为依据而创作的。画家力求表现的是天地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这种表现大自然雄伟之美的“全景山水”,揭开了水墨山水画史上光辉的一页,对当时及后代影响是很大的。作者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山西)人,是位“路通经史”的士大夫画家,在水墨山水画的表现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22、珍禽图,五代画家黄筌的代表作。黄筌(约903——965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五代时为画院的宫廷画家。画的题材大都是皇家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异兽。这幅《珍禽图》,表现方法是师法自然,由写生而达到上乘的。
珍禽图 五代 黄 筌
23、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著名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轶事为题材绘制而成。韩熙载(公元907——970年),字叔言,山东北诲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继位时,南唐国势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则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目。李煜只以为韩熙载生活太放荡,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所以,当他得知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的消息,便“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宣和画谱》)这就是《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原由。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 顾闳中
24、潇湘图,为董源真迹之一。绢本,水墨浅设色。描绘迤丽平远的江南山水,当是表现“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的诗意。董源(?——约962年)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中主时任北苑副使。他具有多方面的绘画才能,擅长山水画。
潇湘图 五代 董 源
25、谿山行旅图,是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绢本,墨笔画。这一巨幅立轴山水,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构图作正面的主峰,耸系冗立,占去画面相当大的位置。明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范宽是北宋前期最有声望和影响的山水画家之一。他本名中立,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当时人们就叫他“范宽”。
谿山行旅图 北宋 范 宽
26、墨竹图,北宋画家文同作,绢本,无款,写垂竹一枝,出枝弯曲,密叶纷被,折旋向背,荡郁喜人。枝叶多用浓墨,新枝嫩叶,渍以淡墨,撇叶锋长而毫芒不露,叶尾拖笔布白,熟练地运用了行、草书法的用笔,生动地表现了竹子临风擎雨的神韵,不愧为墨竹杰作。
墨竹图 北宋 文 同
27、枯木竹石图,纸本,作枯木一株,干偃枝曲,盘扭而长,不著树叶,但拙顽枯傲的树干,凌空舒展的枝梢,则生动地呈现出枯构那种老劲堆放的“傲风霞”姿势。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重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也显出了委曲争生的活力,颇多野趣。全图笔墨无多,生趣白溢,有较强的表现力。苏轼(公元1036——U0l牛),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绘画方面能作人物,尤擅墨竹松石,论画有卓见。他的绘画作品,传世不多,现存的《枯木竹石图》,虽无款印,但据刘良佐、米芾题诗,知为苏轼所作。
枯木竹石图 北宋 苏 轼
28、维摩演教图,作者李公鳞(公元1049—l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安徽舒城人,是宋代杰出的人物画家。后据考证,实际不是他的作品。《维摩演教图》即是以这一段佛教故事为题材,画维摩向文殊师利宣扬大乘教义的情景。维摩坐在炕上,面部略带病容而精神矍铄,以手作势,一望而知他是这幅画的主角。坐在对面另一个炕上的文殊师利,正在静听他说法。维摩右侧,是散花天女,她正把花朵撤到大弟子的身上;两旁还有许多聆听的法侣、天女、神将。整个画面庄严、肃穆,二十一个人物的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从这幅画上,还可以看到李公鳞高超的白描技巧,使“白画”在画史上明确地成为一格。
维摩演教图 北宋 李公鳞
维摩演教图(局部) 北宋 李公鳞
29、清明上河图,是一帧高24.8厘米,横528厘米的绢本设色长卷。因为画中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故名。画家张择端,年轻时曾游学于汀京,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说他习画后,又嗜作舟车、市桥和城廓之属,所以画中的人和物虽为数繁多,仍披他描写得意态生动,毫发无憾,不愧为希世珍品。《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总体来看,它可划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这一段是全图的中心点,后段描写汴梁街市的实况。。《清明上河图》通过由上述三段内容所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了十—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品,为后人研究宋代绘画,考据宋代社会,提供了一件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形象化资料。
清明上河图 (左局部)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中局部)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右局部) 北宋 张择端
30、芙蓉锦鸡图,是北宋赵佶的代表作之一。它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成就及其特色,也代表了“院体”花鸟画的一种艺术风格。赵佶(公元1802——l135年),即宋徽宗,宋代第八个皇帝。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封建帝王,但却是一位无所不能的书画家。
芙蓉锦鸡图 北宋 赵佶
31、江山秋色图,是一幅长卷山水,绢本,青绿设色,明人题为赵伯驹画。这一画卷以极为丰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赵伯驹(公元1119一l185年)字千里,宋朝皇族。南宋高宗时任浙东兵马铃辖,他因擅画青绿山水而享盛名。
江山秋色图(局部) 南宋 赵伯驹
32、踏歌图,是马远的名作之一。绢本,水墨淡设色。这是一幅描写阳春时节农民在郊野田陇间踏歌欢娱情景的山水画。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巾(今山西水济县),宋室南渡后居钱塘(杭州)。他是南宋光宗和宁宗两朝(公元1190—1224年)画院的“待诏”。
踏歌图 南宋 马 远
33、李白行吟图。南宋著名画家梁楷笔下的《李白行吟图》,除了对人物面部用细笔小心描绘以外,其余从头发到大袍,直至双脚,那是大笔挥扫,仿佛倍手拈来,随意涂点,漫不经心一般。从笔迹来看,笔酣墨畅,行笔如飞。特别是衣服的描绘,大概只用了四笔。这幅画把李白那种刚刚“月下独酌”后站立起来,满怀诗情正要吟诵的生动姿态,勾画得微妙微肖,毫无雕琢造作的痕迹。梁楷所摄取的这个瞬间,是何等典型,所用的笔墨,又是何等洗炼。可以说,这幅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减笔画”之一。梁楷(生卒末详),是十三世纪南宋时画院画家。其祖先东平人,南渡后流寓钱塘(杭州)。他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和花鸟。
李白行吟图 南宋 梁楷
34、墨兰图,是一幅长卷山水,绢本,青绿设色,明人题为赵伯驹画。这一画卷以极为丰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赵伯驹(公元1119一l185年)字千里,宋朝皇族。南宋高宗时任浙东兵马铃辖,他因擅画青绿山水而享盛名。
墨兰图 南宋 郑思肖
35、女供养人像,麦积山泥塑。在甘肃天水县东南45公里处,有一座高142米,顶端略带圆锥形,底部稍小,状如农村的麦稭堆的山峰,名为“麦积山”。山峰东南面,由峭壁底部起至80米高处,蜂窝般凿满洞窟,有飞桥钱道悬空蹬虚,沟通于其问。这就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麦积山石窟。它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公元384—417年)。没多久,南朝宋僧昙弘、玄高在这里隐居,常有生徒三百余人,这里成了一个佛学中心。以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末、元乃至明、清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开窟与修造。在一千五百余年中形成的石商群,由于长期遭受地震、风化与水渗等破坏,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窟龛已崩落,现在残留在峭壁上的窟龛还有—百九十四处,大小泥塑与石雕像七千八百余件,壁画九百多平方米。第165窟的宋塑女供养人像(供养人就是出资开窟造像供养的信徒),高230厘米,是公元十二世纪左右的作品。塑像未经彩绘,仍保留泥胚的黄色。她肌肤丰润,神采飞扬,站在她身边几乎能感到她的呼吸和脉搏跳动。
女供养人像(麦积山泥塑) 宋
36、数珠手观音像,大足石刻。大足县位于四川东南,一县境内就保存了晚唐至南宋以佛教为主的东教石窟群四十余处,石刻造像五万多尊,这在全国是罕有其匹的。北山是其中最大的石窟群之一,这石窟群又以佛湾为主,它是一个新月形的石崖,长达里许,上面现存二百六十四个宠窟,造像三千六百六十四躯,佳作颇多。125号龛数珠子观音,是北宋菩萨像之一,她独具韵致,丰颖特出。从雕刻技巧上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她人体比例正确,动态合乎结构原理,头胸的不同角度处理,增加了雕塑空间的变化,使一向比较平直刻板的菩萨立像,变得生动活泼,潇洒多姿。
数珠手观音像(大足石刻) 宋